![]() |
|
![]() |
||||||||||||||||
|
||||||||||||||||
|
|||||
2010年1月10日国医班课程要点 | |||||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23 更新时间:2010-3-6 ![]() |
|||||
一、孩子教中医 孩子们已经开始走人课堂,给自己的同龄人讲授中医,在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下,上周刘应龙给他们班的同学上了一堂中医课,妈妈当辅导老师,爸爸当摄像师,专门录制了DVD给国医班的老师、孩子和家长观看,课程的主题,刘应龙总结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心中装着猪八戒,管住嘴,保住胃,身体健康就OK”,主要内容是讲述孩子们如何保护脾胃这个后天之本,课堂上其它孩子也积极响应,纷纷介绍自己的健康体验,并提出很多疑问。这让我们感到,在孩子中普及中医从脾胃这个角度切入非常好,也非常具有必要性。 关于如何讲好中医课,强调如下几点: 一是口语化和生活化,很多没有学习过中医的孩子对中医的很多术语都听不懂,例如“便溏”就是“拉稀”,“脘腹胀痛”就是肚子胀痛; 二是要时刻清晰课堂的主线条而不定势,对于具体的举例可以随机应变,不一定完全照本宣科; 三是不要过分依赖稿子或者PPT,而是要能够脱稿,心情就容易放松,思维就比较集中,而不是干巴巴地在复述; 四是对于同学们的提问,自己弄不清楚的,当时说答不准确,准备一下事后再答,而不应凭自己感觉来答。 五是将课堂中的闪光点说到,闪光在智慧,在合道,是最精彩的话; 六是讲课的目的是让小朋友从小知道脾胃的重要性,知道孩子们的胃在14岁才能长成,贪凉、贪甜、贪肉都会伤害脾胃;这样会对一大批人的健康起到影响作用; 上次课讲的内容可以总结为:“命性异常即为病,命性正常病自去”: 养命先保性 养性在做人 治病必求本 道理在阴阳 关键在转换 转换之重点 脏腑求中心 脏腑之重点 保命先保胃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 健康之程度 胃气之强弱 二、肝之辨证 肝血虚的症状: 1. 眩晕; 2. 耳鸣; 3. 胁肋疼痛 4. 脉象弦细; 5. 面色萎黄; 6. 嘴唇淡白; 7. 舌质淡白; 8. 肢体感觉到麻木; 9. 女性月经量见少; 肝阴虚症状: 1. 眩晕; 2. 耳鸣; 3. 胁肋疼痛 4. 脉象弦细; 5. 眼睛干涩; 6. 咽干; 7. 口燥; 8. 容易急躁和发怒; 9. 睡眠少,梦多; 10. 面部感到烘热; 11. 舌质红,缺少津液; 肝气虚症状: 1. 头昏; 2. 眼花; 3. 看不清东西; 4. 感觉四肢无力; 5. 不耐劳累; 6. 梦多而且离奇; 7. 舌质淡; 8. 舌边有齿痕; 9. 脉弱,无力; 肝阳虚症状: 1. 面色晄白; 2. 胁痛,麻木 3. 乏力; 4. 胆怯; 5. 忧郁; 6. 呕吐; 7. 头顶痛; 8. 舌质淡; 9. 舌苔白; 10. 脉象沉、细、迟; 三、王羲之“放粮” 大书法家王羲之是山东临沂人,很久都没有写书法作品了。当时天下大灾,百姓缺衣少食,朝廷慰抚款久久不到,王羲之心中一动,挥笔写就“放粮”二字,贡献皇帝御览,皇帝久未见到王羲之的墨宝,今天得以一见,感觉写得非常之好,不由得念念有词“放粮、放粮”,大臣们见皇帝金口玉言,马上开始赈灾,一方百姓得以获救。 从中医的角度如何为王羲之的行为定位? 王羲之不仅是书法家,而且是大医家,用一幅字开出一副法药,挽救黎民于倒悬,挽救社稷于将倾,真是“上医治国”,真实妙方、奇方。证明了王羲之的智慧。 四、病例 黄某,男,56岁,农民,咽部不适,六载反复发作,服西药乏效,颇感痛苦,自觉咽喉似有物梗阻,燥痒而干,灼热疼痛,声嘶音哑,腰酸不适,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略数。请辨证其因、机、性、位、势。 病位:肺(喉为肺门户)、肾(肾经过喉,腰酸,反复发作); 病性:阴虚内热(脉数则热,燥、热、舌红均为阴虚内热象); 病机:肺阴虚、肾阴虚; 治疗:补肾阴,肾为一身之阴,藏元阴元阳;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