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公告:本网站谢绝一切广告,本网站一切免费,是公益网站,敬请同胞留言,评论,共同用爱心维护网站!   网站宗旨:为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为同胞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服务.  [admin  2007年1月15日]        
加入收藏
在线留言
首页 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 风俗习惯 和谐讲堂 婚恋情趣 生活常识 民族交流 华夏大爱 民族文化 旅游指南 民族人物 民族歌谣 民族工艺 人生感悟
  上海也有我的家         ★★★ 【字体:
上海也有我的家
作者:刘必龙    文章来源:中国网    点击数:2557    更新时间:2006-12-5    

上海贯彻中央智力援藏精神,选址闸北区彭浦新村新建一所民族寄宿制中学——共康中学。1998年,学校建成后,原上海市回民中学西藏班迁入该校,使该校藏族学生达700多人。学校每年毕业一批学生,同时,每年都有一批新生入学。这些年仅十一二岁的藏族孩子远离父母,来到上海,从预备年级到初三毕业,要4年的时间。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而外,如何让藏族学生融入社区,培养他们成为民族大家庭中有文化、有知识、有爱国主义情操的一代新人。学校所在的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发挥社区教育网络功能,通过校弄共建文明,发动当地居民家庭与藏族学生开展认亲结对活动。居民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给藏族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爱,使藏族学生打心底里感到:虽然我们小小年纪远离家乡和父母,来到遥远的东海之滨上海读书,但我们并不孤独,因为——

上海也有我的家
/刘必龙  高家鸿

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以社区新添这批藏族小居民为契机,结合社区民族工作,努力营造民族大家庭的氛围。
   
街道首先要求与学校相邻的居民小区为试点,以民族工作为特色,创建文明小区。他们选择有条件参与活动的家庭,与藏族学生结对认亲,开展“上海也有我的家”活动。平时,居民们在双休日主动接藏族学生“回家”过一个愉快的休息日,和藏族学生一起唱歌跳舞、赏鱼养花,帮他们洗涮缝补,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街道还每年结合节日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藏汉同学手足情”、“民族大团结,迎接新世纪”、“藏汉情,妈妈心”等。学校还和社区联手举办文艺汇演、展览会、运动会、报告会等,扩大民族工作的影响力,唤起居民的认同和支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主题活动,努力构筑居民和藏族学生互相了解、交流的平台,形成休戚相关、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使民族工作更具社会性和群众性。
    4
年多来,结对认亲家庭已从原先的十来户,发展到74户,结对藏族学生从原先的20多人发展到98人,并由居民家庭结对,发展到建立藏汉团结楼组、藏汉文明小区等多渠道共建形式和成果。
   
共康中学将各类活动电视录相片制成光盘,并建立专题网页;街道适时组建家长联谊会、召开研讨会,推广先进经验,制定活动计划,筹措活动经费,使“家”的活动越搞越大,越搞越红火。如今,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上海也有我的家”已成为社会美谈。
   
好大一个家
   
春节临近了,彭浦新村三泉路821弄居民冯宝林早早在饭店预定了一桌年夜饭。这可不是一顿寻常的年夜饭,入席的这“一家子”共12人,除了冯宝林老两口和儿媳小两口外,其余8位都是藏族孩子。为了欢度春节,老冯还
   
意准备了8份礼物,送给这8位孩子。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以这样的形式迎接新春佳节,也已不是第一次了。
   
冯宝林先后与8名藏族学生结对认亲,每逢节假日,他都要请藏族儿女到家。学校组织集体出游,他总要带上大包小包去。国庆50周年,他们夫妇俩特意包了一辆车,陪同儿女们游览上海的市容市貌。正月十五,还带孩子们逛城隍庙灯会,让孩子们亲切感受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
   
平时,老冯和老伴还经常到学校看望孩子们,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看看伙食搭配是否合理,营养是否跟得上,季节变化时孩子们的衣着怎么样。老伴还常常为孩子们洗洗涮涮。复习迎考阶段,孩子们晚上在学校自修,回宿舍较晚,老冯常常等候在校门口为孩子们送上点心或带他们去吃夜宵,逢到天下雨给他们送伞。如发现孩子们学习成绩不好,他就会及时去学校与老师联系,分析孩子的状况,想方设法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老冯还和孩子们一起创建“藏汉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们课余时间来家中一起看书读报,谈论时事,培养他们好学上进的品德。
   
为了让远在西藏的父母放心,老冯时常通过长途电话,通报孩子们在上海的学习、生活、身体各方面的情况。孩子们从上海居民的真情中,真切地感受到汉族同胞的宽广胸怀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孩子们把在上海的所见所闻都如实地写信或用电话告诉家乡的父母。贡嘎仁青的父母来上海看望孩子时,特意上门向冯家致谢。他们拉着冯老夫妇的手,深情地说:“孩子不仅有西藏的阿爸、阿妈,还有上海的阿爸、阿妈,藏汉同胞都是亲兄弟。”
   
歌舞联结藏汉情
   
“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居民翁根龙的家里传出阵阵清脆悦耳的童声。随着手风琴的伴奏,一群藏族孩子在翁家亦歌亦舞好不热闹,吸引了不少邻居。
   
翁根龙爱好音乐,擅长多种乐器,早就听说邻近共康中学的居民开展与藏学生结对活动了,他心里一直痒痒的,藏族孩子能歌善舞,他多想自己也能与这些孩子认亲结对,也好让民族文艺来个“藏汉合璧”。可是翁家离学校有好几条马路,他的申请一直没被批准。直至去年,学校又来了新生,他才如愿以偿,与他结对的是11岁的小女孩达娃央宗。每到节假日,达娃央宗做完功课就爱往翁家跑,达娃一来就给翁家带来了歌声和欢笑。听说达娃的“上海阿爸”喜欢音乐,同学们也常常与达娃结伴而来,歌声取代了达娃的腼腆,琴声融汇了藏汉民族的心声。一天,达娃突然对着翁根龙说:“我叫你阿爸可以吧?”翁根龙高兴地说:“好啊!”“那么,就请阿爸再给我起个汉族姓名吧!”没想到这个性格内向的小姑娘接踵而来提出这个建议,看来达娃在内心酝酿已久,起什么名字呢?这一下让翁根龙难住了。经过反复推敲;公家的儿子叫翁宵弈,侄女叫翁梅芳,达娃……哈……达洁白,你就叫翁洁芳吧!很快这事传到西藏,达娃西藏的爸爸知道了,也十分高兴,西藏的亲友、同事也都向达娃的父亲讨照片,都要看看达娃的上海的“阿爸”和他们表演的节目。
   
翁根龙不仅要求达娃成绩要好,身体要健康。业余时间还为达娃等藏族孩子编排歌舞,他们的节目在小区、在校园深受人们欢迎。
   
“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拉索,那就是青藏高原……”歌声将藏族风情融入祖国妈妈温暖的怀抱。
   
一笔特殊的捐助
   
让藏族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双休日,看看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航天火箭,让孩子们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这个主意在王伯仁老伯心中构划了许久。
    68
岁的共产党员王伯仁,原是上海市航天局809研究所的工程师,退休后热心社区事业,成为彭浦新村街道家教领导小组成员。几年来,他和白家所在的821弄居民一起与共康中学西藏学生结对开展“上海也有我的家”的活动。那年,王老伯和新来的藏族学生旺姆结上了对,每周都请旺姆来家度周末,并指导旺姆的学业。王老伯家4口人,王老伯和老伴以及一个失聪无业的儿子和一个8岁的孙子,全家只靠王老伯每月1500元退休金过日子,生活并不富裕。为让旺姆和她的小伙伴们多多接触社会,多长见识,王老伯想到了自己工作的航天局,组织孩子们去参观火箭组装,那该多好。于是,王老伯多次与单位联系,并框算了门票、午餐、饮用水和租用大客车等开支,掏出平时省吃俭用节攒的2000元钱交到居委会,和居委会干部一起组织37名藏族学生和他们的十几位上海“妈妈”,一起来到上海航天局。
   
在参观现场,藏族学生们听讲解,看实物,一个个欣喜万分。以前只能在影视中见到的航天火箭,如今就在自己的眼前,看得见,摸得着。孩子们一个个十分高兴,他们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还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看到这一切,王老伯由衷地笑了……
   
藏汉情谊,水乳交融
   
上海也有我的家
”的活动不断发展,参与结对的居民也从一两个小区发展到25个小区,老的“家长”送走毕业生后,又迎来了新入学的藏族学生,同时也不断有新的家长加盟。
    68
岁的居民董英才老伯与藏族学生尼旭结对。老人舔犊情深,每周把尼旭接回来过双休日,还怕他长身体时营养跟不上,为他买了奶粉、豆奶粉、水果。尼旭的鞋穿坏了,老人给他买了一双又一双。
   
白族居民李雪莲,家中有中风老人,靠丈夫一人工作养家,经济比较拮据,但她仍坚持要与藏族学生结对。她说,这样一来,我们这个家庭就成了白、藏、汉三个民族的特殊家庭,这太有意义了。
   
工程师戴妮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女性,性情豪爽。她把结对藏族学生达曲传卓嘎接回家,不仅教卓嘎学礼仪、学口才,还教卓嘎学习做家务,做菜,并安排卓嘎和外国孩子一起出游,每次出游都要求卓嘎写游记、练笔头。她说:“只有全面提高素质,才能走向世界。”
   
一生坎坷的居民曹为群,对藏族学生次珍教育更为严格。她经常为次珍购买学习用品,还要求次珍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鼓励次珍积极参加座谈会、文艺演出等集体活动。在照顾次珍生活的同时,还以类似“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教导次珍珍爱生活。
   
有这样一批“好家长”真情付出,不图回报,心中惦记的是民族团结,国家大业,真是难能可贵。难怪,新生卓玛的母亲西洛护送女儿到上海来就读时,首先找到821弄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家长联谊会会长董根兄,一定要求让她女儿与上海居民结上对,她才能放心回藏。西洛说,我在西藏就看到“上海也有我的家”的电视,太感人了,把子女送到上海我们放心!
   
西藏的家长与上海的“家长”也通过“家”的活动,结下了亲情。他们常常从遥远的西藏打来长途电话,向上海的“家长”问候。旺姆的父母带来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的纯银浮雕——布达拉宫,送来藏族手工艺雕刻的铜花瓶,分别赠送821弄居委会和王伯仁爷爷。特别是在SARS流行时期,旺姆的父亲从西藏寄来抗病毒的藏药,在给旺姆的同时,也不忘给王爷爷一份,并详细注明如何服用。
   
虽然送走了旺姆,而王爷爷一家又和旺姆的表妹格桑结上了对。王爷爷说,要把这良好的开端一直延续下去,让藏汉友谊万古长青。
   
成长中的藏族新一代
    
藏族学生在温暖的“家”中不断成长,他们也努力回报居民,回报社会。在学校的组织下,他们走进社区“当一天上海居民,做一次居委干部”。在居民楼组,他们搞卫生,清洁楼道;在居委会,他们编写黑板报,“代理”居委会干部工作;在小区,他们保洁护绿,搞文艺宣传;在敬老院,他们看望老人,与老人聊天,给老人带来歌舞,带来欢笑……,深得居民好评。
   
要说起这些藏族学生,感触最深的当数82160多岁的残疾孤老陶宝源老伯。
   
陶老伯由于残疾,生活多有不便。藏族学生了解到一情况后,便主动向居委会提出:要利用节假日上门关心他。
   
于是,每逢双休日,同学们都会轮流上门给老人打扫卫生,和老人聊天、下棋。同学们还时常积攒一点零花钱,为老人买点水果送来,虽然花费不多,但却让老人十分感动。一有机会,他们还推着轮椅车,带老人一起到户外活动,参观、游览、照相留念。看到这些藏族孩子给沉寂的屋子带来欢歌笑语,陶宝源老人高兴得泪水盈盈:“谢谢孩子们,谢谢学校,谢谢居委会干部,是你们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欢乐。”
   
去年,在上海首批接纳的12名藏族高中生中,有11名来自共康中学,其他,如冯宝林结对的藏族学生中,兰芝、平措、贡嘎都考上了北京的高中,央吉考入石家庄师范附中,其中兰芝在参加上海市中学生普通话比赛还荣获第一名。上海的“家长”们都说,我们从这批学生身上,看到了藏族新一代的希望。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沪ICP备07011992号
    咨询QQ: 1317634013 E-mail:lixuelian332@126.com
    我要啦免费统计
    中国上海市
    QQ:111519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