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傣族和尚学生的生活 | |||||
作者:丽(摘) 文章来源:中新华网 点击数:13243 更新时间:2007-4-6 ![]() |
|||||
按习俗去缅寺做和尚的小男孩不乏童趣。几个月后,他们就可能还俗,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体育课是和尚生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镇,勐遮街。 在校门口一眼就能望见缅寺。下午放学了。橘红色的袈裟顺着自行车流从学校飘了出来,四散开去,一眨眼就飘进了缅寺。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代代建缅寺。出生、结婚、死亡等各个人生阶段,都离不开缅寺。傣族文化传男不传女,按老规矩,每个傣族小男孩在一生中最少要当和尚3个月,脱离家庭,正式在佛寺内出家修行。随年龄增长,从小和尚成为大和尚。到了20周岁还不还俗就当佛爷,或者还俗后蓄发娶妻。没有当过和尚的男子被认为是“生人”,没有取得做人的资格,被人看不起,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学校教育。男女都可以入学校读书了。曼勐养村的嘎拱学校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有。背靠着曼广寨的缅寺有500年历史了。“文革”期间,缅寺被毁,和尚还俗。1979年以后又恢复了。 勐遮全镇有87座缅寺。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有和尚621名(受不定期还俗影响,和尚的数目不固定),在学校里读书的小和尚有347个。他们既是和尚又是学生,学校称他们为“和尚生”。嘎拱学校有13个初中班669人,其中有和尚生84人。 近几年普及义务教育,州教育部门出台了规定,小孩读完小学才有资格升和尚(傣族称当和尚为“升”)。七八岁披着袈裟的小和尚生,以前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现在稀有了。 和尚生们过着缅寺和学校的双重生活。每天除了在学校上课,还要服侍佛爷,随佛爷诵经、清扫佛寺,轮流到寨子里去化缘。学校活动和佛事活动经常产生冲突,“缅寺一有活动,小和尚就要请假,期间落下的课等还俗后也很难补回来了。”这时候只能由校领导和缅寺的佛爷商量解决,在学校复习考试期间向学校这边靠拢。重要的佛事活动期间小和尚回缅寺。“有的人为了不耽误学习,就在暑假期间去当和尚,正好过关门节(关门节从每年的7月到9月),开学不久就可以还俗啦。” 镇中心小学的岩校长是傣族人,小时候遇上“文革”没当过和尚,在自己的两个儿子当和尚的问题上和老父亲争执不下。“我是当校长的,我要是让自己的孩子去当和尚,学校教育怎么推广啊。再说小孩当和尚,会影响学习。”岩校长最后做了主,儿子不当和尚。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