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云南的独龙族 | |||||
作者:丽(摘) 文章来源:中国云南网 点击数:2355 更新时间:2007-1-13 ![]() |
|||||
独龙族
本世纪50年代独龙族尚处在原始的父系家庭公社解体阶段,但基本生产资料已经私有,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虽已确立,但还保有群婚和对偶婚的残余。 独龙族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男子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腑下斜拉到胸前,坦露左肩右臂。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细藤圈作装饰,过去有纹面习俗。男女均不冠帽,披头散发,跣足。 独龙人信仰万物有灵。男着“麻布短衣”,女着“短衣长裙”。通过交换解决装饰品。妇女用着色的藤皮作发箍,上缀白银泡、贝壳和铸币,戴手镯和珠子;男的常戴兽角表示擅于狩猎和勇武。
独龙族主要聚居在怒江流域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这里山高坡陡,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独龙族的婚姻虽然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但同时存在非等辈婚、互姐妹婚、一夫多妻等几种婚姻形式。同时,盛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制,即男子只固定地与舅方家族形成婚姻关系,构成单向循环的婚姻状况。如家族中基一已婚的儿子死亡,其妻可由公公娶为小妻;两姐妹也可以同时分嫁两父子;一群兄弟可与另一方的姐妹同时实行婚配等。这种非等辈的婚姻和伙婚的状况,反映出独龙族父系制家族和家庭正处于解体期的特点。此外,独龙族妻姐妹婚,即一个男子可以同时或称后娶两个亲姐妹为妻的现象,也说明了男子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在独龙族的词汇中,严格地说并未产生丈夫和妻子这两个词,只有男人、女人和我的男人、我的女人等词汇。这和他们的婚姻状况是吻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述婚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独龙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上述的婚姻形态已成为历史。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独龙族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就在笔者写作本文的时候,传来了通往独龙族聚居区的公路通车的喜讯。至此,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民族通了公路。人们可以驱车前去领略独龙江那旖旎迷人的风光,一睹独龙族那浓郁如醇的民俗风情。 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就互相赠物为拆。通常情况下,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图案优美的独龙毯。小伙子则送给姑娘一所锄头和自己亲手编织的背篓。之后,小伙子就把事情告诉父母,让父母请村寨中一能说会道的已婚男子去当说婚人。
说婚时的茶水凉了热,热了又凉,这在独龙族的婚恋中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婚俗: 丈夫要陪同新娘带上一竹筒包谷酒,一腿猪肉到女方家看望,以表示对父母感恩。婚后,夫妻俩每生一个小孩,女婿就要送岳父岳母家一件礼品,如一口锅,一个三角架,一把戏镰刀等。 独龙族家庭比较稳固,很少有离婚的。如有离婚,男方先提出离婚则女方家不退彩礼,女方先提出则女方家要退还全部彩礼。 节日:
礼仪及禁忌: 独龙族人在外遇到陌生人时,总是双手搁在胸前,脸转向右边,发出“咯咯”的笑声,以示问好,接着小声询问:“请问你上哪儿去?”被问者笑答:“到那边去”。当远道来的客人进入独龙族住屋时,屋中的男女老少都一齐站起来,并弯下腰发出阵阵笑声,以示欢迎,接着温和地招呼:“请你坐到这边。”客人含笑鞠躬回答:“谢谢”。当客人坚持要走,主人就送至村外,并久久站立,含笑目送客人身影消逝。 倘若在路上与年轻独龙姑娘相遇,她会笑着躲开。当客人来到独龙山寨时,每家每户都会带着礼物来探望。独龙族人携带礼口是不外露的,他们习惯藏在胸前的披毡里,当来客人面前时,会默不作声地站立,待看清客人后,才取出礼品,双手捧给客人,并含笑低下头,以示“对不起,请收下”,然后便匆匆离去。客人要微笑着双手接礼品,并说“谢谢”。
独龙族历来实行土葬。按独龙族的禁忌,死者不能直接从大门抬出,必须在住房的后壁或地板上另撬开一条缝将尸体抬出。据说这样做才不会继续死人。凡属正常死亡者,均埋在自家宅地不远的地方。独龙族认为,远葬已故的亲人是一件于心不忍的事。下葬那天,全村人停止劳动1日,远近亲属和本村的人都带来粮食、鸡、酒等,向死者表示哀悼。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