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凉山:领略彝族风情 拥抱山水阳光 | |||||
作者:xuelian(…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网 点击数:2292 更新时间:2006-12-26 ![]() |
|||||
这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经过的地方;这是世界上最后废除奴隶制度的地方; 这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这是人造卫星升空的地方。 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水,每一片土地都生长传说和神话,都生长春天的故事,都生长超越时空的奇迹。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首府西昌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绿树常青,鲜花不败,天空净朗,月亮皎洁,素有“月城”之雅称。 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进行管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不仅是中央王朝治政用兵的官道,也是古代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并由此形成了我国西南的民族大走廊。 凉山资源富集,小平同志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悠久的历史 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孕育了凉山的远古文明。众多考古发现,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据《史记·五帝本纪》、《水经注·若水》等记载,轩辕黄帝之子昌意因德劣不能承帝业,被贬为诸侯,“降居若水”(若水即雅砻江)。昌意取蜀山氏女为妻,生颛顼于若水之野(今冕宁县境)。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西昌专区;1952年10 月1 日,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区(专区级),首府设在昭觉,与西昌专区同属西康省。1955年4月改称凉山彝族自治州。同年10月,撤销西康省,凉山州与西昌专区随同原西康省辖地一同并入四川省。1978年撤西昌地区建制,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由昭觉迁驻西昌。 彝谚说,凉山有三重屏障,就是高山、密林、大江,形成自然的封闭。更重要的是历代封建王朝对凉山彝族实行封锁、打压和征剿,再加上彝族内部的重重矛盾,频繁的内耗与械斗,使凉山彝族生产力极度落后,始终冲不破奴隶制的躯壳,以至于到了20世纪50年代仍然停留在奴隶制社会的阶段。这是一个惊世的历史遗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活化石。 现在在凉山境内发现的不同时代的各类文物点已经有二千余处,全州各文博单位收藏的文物已达三万余件。文物写就了完整的凉山历史。 民族的走廊 两千多年前,有两条鲜为人知的著名古道经过凉山:一条是“南方丝绸之路”;一条是“茶马古道”。这两条古道不仅是中央王朝治政用兵的官道,也是古代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并由此形成了我国西南的民族大走廊。 “南方丝绸之路” 据“三星堆”发掘考证,“南丝路”的最初开辟比张蹇通西域打通北方丝绸之路还要早七八个世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条巴蜀至南亚的秘密商道———“蜀滇身毒道”,断断续续穿行于横断山中。秦汉在此基础上大规模地开路开边,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遣司马相如开“西夷道”,由今之成都经邛崃、雅安、汉源、甘洛、越西、喜德至西昌。以后又逐渐向南延伸,经会理过金沙江到云南永仁、大姚、祥云至大理,与另一条“东夷道(五尺道)”汇合,再走“南夷道(博南道)”,经保山、腾冲、盈江、瑞丽出境入缅甸,通往印度和南亚、东南亚诸国,这就是“南丝路”的主道。还有两条支道:一条是“沐川源古道”,从“东夷道”上的乐山分路,经犍为、沐川、新市镇、雷波、美姑、昭觉至西昌上主道;一条是“润盐古道”,由西昌分路,经盐源、盐边、攀枝花渡江入滇。无论主道或支道,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并有许多绮丽的原生态自然风光,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胜景。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茶马互市”的古道,又有两条:一条是滇藏“茶马古道”。它与“南方丝绸之路”的走向相反,由南向北。南起昆明、普洱、大理、丽江、西昌、康定、甘孜、德格到西藏、青海,南端远至缅甸、印度等国。秦时,云南纳西族商贾不顾路途艰险,携带铁器等物到今西昌、盐源等地换取笮马和牦牛。笮马即是闻名至今“质小而蹄健”的建昌马。另一条是川藏“茶马古道”,此道唐代初兴,至元、明、清逐渐成为交通咽喉,称为“大北路”。由邛崃至雅安、汉源,经冕宁泸沽镇向北,过泸定、康定、甘孜、德格入藏。雷波、雅安等地出产的“边茶”也由此道入藏,与藏马互市。这两条贸易古道的繁荣,促进了川滇藏地区汉藏彝等民族间的经济文 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社会学、民族学大家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古代“藏彝民族走廊”。 今天在凉山世居的10多个民族的先民,就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这两条民族大走廊,在这里迁徙、繁衍、交往,共同开拓和保卫祖国的西南边疆,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为我们保留下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其中有些原生态文化,如彝族毕摩文化、摩梭人母系社会形态的婚俗等,至今都还“活”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民族文化大观园 凉山多民族聚居,有多民族的文化。 凉山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毕摩文化古老而神秘,彝风彝俗独特而多彩,堪称彝风经典。 凉山还有“人类母系氏族的活化石”,泸沽湖摩梭人的社会文化和走婚习俗,既古典又现代,既浪漫又多情。 凉山还有被洛克称为“中国黄教喇嘛之地的木里王国”,这是最后的香格里拉,一片圣洁的土地。 凉山还有回族马骀的画,还有傈僳风情…… 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人口近200万。在彝族山寨,在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带,仍然延传着固有的生活方式,彝族的传统文化仍然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原生面貌,传统依然是山地彝人所恪守和珍视的价值构成。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富有文化传统的优秀民族。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彝族族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众说不一,有僚人说、濮人说、卢人说、卢戎说、楚人说、土著说、氐羌说等,其中以江应梁提出并经方国瑜等作了大量论证的氐羌说影响最大。 彝族民间普遍传说,凉山彝族的直系祖先为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彝族六祖之“糯”(曲涅)、“恒”(古侯)两个彝族先民父系部落。传说在古侯、曲涅之前的尔果尼日世代,彝族先民为寻找新的住牧地,从滇东北第一次向凉山迁徙,他们从云南昭通境内丙体波俄出发,渡过金沙江到甘尔莫波,后经谷子甲谷(谷堆)翻越黄茅埂到美姑中北部的哈古以达,后又到马边和峨边,又沿大渡河到甘洛,再由北向南经普雄、越西、喜德、冕宁到西昌遂折向东行,经玄生坝、烂坝、好古、昭觉、竹核到美姑南部。由于北部和东部已去过,又折向昭觉日哈、提觉到布拖,最后落脚于今普格境内金沙江边的液史波克。古侯、曲涅两大部落在孜孜濮乌时,奴隶制社会有了大规模的发展,由于土地和人口密度等因素,从云南昭通境内出发渡过金沙江,经金阳到达美姑,翻过斯义洛古山到美姑县境内利木甲谷山麓的利木美姑后,古侯、曲涅两大部落进行了规模庞大的盟誓分支仪式,约定古侯向右往东迁徙,曲涅向左朝西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古侯支系大都居于东方,曲涅支系大都居于西方的格局。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诵”或“读”,有“举行祭祀时作法祝赞诵经”之意,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摩”意为“长者”、“老师”,是长老的尊称,毕摩即“掌天命神权的长老师人”或“吟诗诵经之长者”。彝族民众从古到今都认为毕摩是“智者”,是“知识最丰富的人”,他们识古彝文,掌握和通晓彝文典籍,是彝族民间祭祀仪式活动中沟通神、鬼、人之间的中介,通过念诵经文等形式与神鬼交通,充当人们与神鬼之间、祖先之间矛盾关系的调解人,是彝族民间各种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又是彝族宗教和信仰的代表人物。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彝族毕摩文化凝固了彝族原始信仰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共时存在状况,它反映了彝族先民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的历史发展序列,同时也再现了彝族社会生活中的原始宗教信仰。发展到后来,大都以万物有灵为基础,祖先崇拜为主导,自然崇拜为辅助,图腾崇拜尚遗存的共时并存态势。种种信仰引起的崇拜与巫术行为,是远古彝族先民生存的法宝。 毕摩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彝族文明史中生长出来的一棵婆娑之树,凝聚了彝族民众特有的认识与特别的情感,为彝民族的民族认同、情感联结、文化传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许多彝学研究者都认为,不了解毕摩及其文化传承就谈不上理解彝族的文化遗产。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