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布朗族民歌 | |||||
作者:admin(摘…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网 点击数:2114 更新时间:2006-12-18 ![]() |
|||||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县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 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布朗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部分人通汉语、傣语和佤语。 布朗族民歌,内容丰富,曲调繁多。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对歌。布朗族 民歌十分丰富,按其音调大体可分为“索”、“胜”、“宰”、“拽”、“脱麻”等几种。,些曲调也因地 区差异而各具特色。除劳动歌、风俗歌、迁徙歌、恨歌、颂歌、情歌、儿歌等短歌外,还有长篇抒情诗和长 篇叙事诗,如《苦情调》、《新年调》、《艾□》、《砍柴的依拉》等。《道高朗》流行于西双版纳景洪 县,是一部唱述布朗小伙子与傣族小姐恋爱悲剧的长篇叙事诗,哀婉动人。布朗族故事包括山川风物传说、 迁徙与建寨传说、爱情故事、动植物故事等,在近代还产生过反剥削压迫和反侵略的故事。关于布朗族首领
“四眼四耳王”的种种传说(《广景》等);一日三变的美女朗三飘的故事;机智人物艾掌来的一系列笑 话、讽刺故事,也极富于民族特色。 布朗族的音乐绚丽多彩、曲调优美。虽然各地的音乐曲调稍有差异,但各有很浓的特色,西双版纳一带的 布朗族的布朗调分为“甩”、“宰”、“索”、“缀”四类。演唱时,各类曲调几乎不变,内容根据不同场 合,即兴编唱。 “甩”调由小三弦伴奏,以歌唱青年男女爱情的内容为主,唱起来充满激情与富有青春活力。
“宰调”,也是用小三弦伴奏,大多是以生产、生活及爱情为题材,采取男女青年对唱的方式。 “索”调,也仍用小三弦伴奏,主要多歌唱民风民俗为题材。 “缀”调,是在节日或欢庆的日子里对唱,多歌颂历史英雄历史人物事迹。 其他地区的布朗族曲调,有民歌调、山歌调、打歌调、灯调和唢呐调。民歌调简短有力,活泼轻快, 唱时以葫芦笙伴奏。山歌调曲牌较多,主要是青年男女在山野劳动时对唱的。打歌调曲牌具有简短、轻快的 特点。灯调,调子轻松愉快,节奏感强,多用二胡、小三弦伴奏。唢呐调,习惯上是双手同奏,当地布朗人 称为“吹打”。主要用于办婚丧事。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