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公告:本网站谢绝一切广告,本网站一切免费,是公益网站,敬请同胞留言,评论,共同用爱心维护网站!   网站宗旨:为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为同胞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服务.  [admin  2007年1月15日]        
加入收藏
在线留言
首页 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 风俗习惯 和谐讲堂 婚恋情趣 生活常识 民族交流 华夏大爱 民族文化 旅游指南 民族人物 民族歌谣 民族工艺 人生感悟
  [组图]神奇的古代经络图和他的历史故事!         ★★★ 【字体:
神奇的古代经络图和他的历史故事!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网摘    点击数:2660    更新时间:2018-7-2    







经络的历史发展
 
经络的记载详见于《内经》和《难经》,此前则有汉墓出土的《脉书》此后则有历代经络与腧穴相结合的多种著述。现按朝代先后作一介绍,以便于了解经络发展的源流。
  一、先秦及汉代
  现存的经络文献原以《内经》为最早,近代发现汉墓出土的古帛书和竹简中都记载有“十一脉”,为《脉书》的主要内容,这一名称与〈史记.仓公列传〉所说的仓公淳于意受其师阳庆传授“黄帝、扁鹊之《脉书》”之说相符合。《脉书》有属于黄帝,有属于扁鹊,可知有不同的本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就有几种文本:一种内容较简,按先“足三阳三阴脉”后“臂三阴三阳脉”排列,因称为“足臂本”(《足臂十一脉灸经》):另一种内容较详,按先六阳脉后五阴脉次序排列,因称为“阴阳本”(《阴阳十一脉灸经》)。后者在帛书中有甲、乙两写本;又有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简书本。可见其传抄较多,影响更广。帛书的记载见《马王堆汉墓帛书》和《五十二病方》书中。本课程将有关内容分别列入十二经脉项下,以供与《内经》文字作对比。《内经》包括现存的《灵枢》和《素问》。关于经络的记载以《灵枢》为最详,如《经脉》、《经别》、《经筋》、《脉度》、《根结》等篇;《素问》则是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阐发和讨论,如《脉解篇》、《皮部论》、《经络论》、《骨空论》、《调经论》、《太阴阳明论》、《阳明脉解》等。但《素问》所引古文献并不完全与现存的《灵枢》相同,如《脉解》所载经脉文字不同于《灵枢·经脉》,却接近于帛书记载,这当是古《脉书》的另一传本。凡名为“解”者自然晚于原书的解释性著述。
  《难经》原称《八十一难》,对经络学说有所阐发,特别是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可补充《内经》的不足。
     东汉末,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书著成《伤寒卒病论》(《伤寒论》),所称《九卷》,即指后来所称的《灵枢》。说明《伤寒论》一书以六经辨证,是对《内经》、《难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经络理论的灵活运用,为后人树立典范。
  二、魏、晋及隋、唐
     现存的经穴专著以魏晋时皇甫谧编集的《针灸甲乙经》为最早,此书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是汇集《素问》、《九卷》(又称《针经》,即今《灵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分类整理而成。经络穴位图,古代称“明堂孔穴图”或“明堂图”,晋代《抱朴子》就引用过《明堂流注偃侧图》。偃侧指伏、侧的姿势,后来又称“明堂三人图”。唐代甄权曾进行修订,孙思邈《千金要方》(652年)加以引用,说“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耳。……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说明原图是用五彩标线的。王素《外台秘要》中(752年)又改绘成“十二人图”(将督脉并入足太阳,任脉并入足少阴)后来在刻本中,这些图均未流传下来。
     唐代,除了《千金》、《外台》中的针灸经穴专篇外,《素问》王冰注的有关引文,保留了不少古代文献。隋、唐时,杨上善撰注的《太素》正文和注释,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宋、元、明、清
     宋朝对经络腧穴的整理研究甚为重视,早期组织编写的《太平圣惠方》(992年),其第九十九卷和《针经》,第一百卷称《明堂》(《明堂灸经》),后人又称之为“明堂上经”和“明堂下经”,其中列有“十二人形”的经穴图。天圣四年(1026年)由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共载 354经穴。次年铸成“铜人”经穴模型两座,并以图经刻石,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甚广。后期组织编写《圣济总录》(约1112年),其中按经排列腧穴,为元代各书所继承。
    在宋、金时期,关于奇经八脉的穴位出现了新的内容,提出在四肢部“八脉交会穴”,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初见于金、元时窦汉卿《针经指南》中,据说出自“少室隐者”所传。这实际是四肢部八个常用穴,可能因其能治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故称“八脉交会穴”。这“交会”是指这些穴位的治疗作用通向头面躯干的一定部位(奇经八脉所属),也可说是“八穴通八脉”。其实际意义与原有的交会穴不同,原来的交会穴表明经与经的重合;而这是指八穴与八脉相通。
     宋、金时期还将古代“候气而刺”、“顺时而刺”的思想发展为具体的子午流注针法。金代何若愚写成《流注指微赋》一篇,阎明广加以注解,并收集有关资料扩展成为《子午流注针经》一书(1153年),这是子午流注法的初期著作。明代徐风《针灸大全》又改编成《子午流注逐日按时走穴歌》十首,各书加以转载,影响遂广,此法的特点就是按时选用十二经的井、荣、输、原、经、合穴。其后,又有将八脉交会八穴也结合日时来选用,称为“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初见于元代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宋、金以来,对经络还提出些新概念。何若愚写的《流注指微论》有说:“诸阳之经,行于脉外;诸阳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于脉外”,他把经、络与脉作了区分,而且认为经与络是有深有浅的。元窦默《针经指南》(1325年)说:“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明钱雷《人镜经附录》(1606年)说:“十二经生十五络,十五经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这一说法为以后医家喻嘉言等所引用。
     元代,滑伯仁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1303年)的基础上编著成《十四经发挥》(1341年),以后谈论经络的多以此书为主要参考,如明代夏英以滑氏注解配合经脉原文编成《灵枢·经脉翼》(1497年),高武《针灸聚英》(1529年)也依照此书流注次序排列绘图。
     明代,李时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作《奇经八脉考》(1578年)。这时沈子禄标编辑《经络分野》,徐之曾为之删订,又补辑《经络枢要》,总成《经络全书》(1576年),后清代尤乘又加以重辑(1688年)。马玄台《内经注证发微》(1586年)对《灵枢·经脉》的注释,以《十四经发挥》为主要参考,其后又为张景岳《类经》(1624年)所依据。杨继洲《针灸大成》(1601年)为《针灸聚英》之后的针灸专书,内载经络穴位资料更为丰富,共载经穴359。此后,有张三锡《经络考》(1609年),翟良《经络汇编》(1628年),韦勤甫《经络笺注》(1636年)等。严振《循经考穴编》原系写本,可能也是明末的书。
     清代,除了见于注释《内经》和针灸书中的经络内容外,经络专书较少。《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载有经穴歌诀,分绘经脉图和经穴图(1744年)。李学川〈针灸逢源〉一书,共载经穴361,这是对经穴的又一次总结。清代在药物归经和运用方面有所发展,严西亭等人的《得配本草》(1761年),赵观澜的《医学指归》(1848年),姚澜的《本草分经》(1888年),都将经络学说与药物结合起来,认为“何经之病,宜用何经之药”,是掌握药物性能的要领。温病学派叶天士等人注重分经辨证用药,于十二经之外更重视奇经,为经络理论在方药方面的运用作出贡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内经》创立经络理论是以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为基础,与疾病症候相联系;针灸、按摩,都要通过一定的穴位,因而穴位与经络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穴位的选用主要根据病症,到了宋、金时期出现根据时间来选穴的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金、元时期医家还结合到用药,发展成为药物归经的理论。在明代,关于针灸经络的著述最多,清代医家对分经用药较为重视,温病学派在临床辨证和用药上都有重要的发挥。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沪ICP备07011992号
    咨询QQ: 1317634013 E-mail:lixuelian332@126.com
    我要啦免费统计
    中国上海市
    QQ:111519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