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正月十一中国传统子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 | |||||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华夏大爱之家编辑 点击数:4101 更新时间:2018-2-26 | |||||
炮龙节广西宾阳县举办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炮龙节”。“炮龙”是一种舞龙,但比常见的舞龙大,身长约40米,短的有7节,长的有11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宾阳县都要举办“炮龙节”,“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夹道相迎,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
请紫姑日但中国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资料来源:《春节》《映像鬼神――图说中国传统神秘文化》)
在古代,已婚女子无故不能擅自回娘家,所以在大年初二那天,会跟着自己丈夫带上礼物回娘家省亲。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因此到了正月十一的时候,岳父岳母会再次邀请自己的女儿女婿来家里吃饭,以此作为回礼。这就是“子婿日”的由来。 今天是正月十一,那么有哪些风俗呢?上午十点多,家住西安长安区的孙女士就开始准备今天的午饭了。她说今天是正月十一,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这一天是要请女婿来家里吃饭的。孙女士说其实饭菜很简单,就图着一家人能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饭,毕竟这年还没有过完呢。西安市民 孙女士:人常说(正月)十一,初十一请女婿来,再吃一次团圆饭。记者:那您今天都做了哪些东西啊?西安市民 孙女士:做了四个菜,臊子面,还托(蒸)得腕子(蒸碗),一瓶勃元酒,咱大家坐一块吃,团团圆圆的好。 其实,“子婿日”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在古代,正月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还没有吃完,因此会利用这些祭祀过神灵的美食来招待女儿和女婿,作为初二女儿回门时的一个答礼。而正月十一这天,女儿女婿赶回娘家必须由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门来迎接,以此表示娘家人对女婿的敬意和重视。陕西节庆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阎建滨:在我们陕西更多的习俗,实际是(正月)初二,骑骏马回娘家,这时候在初二的时候,女儿已经带着女婿,已经去拜会了老丈人,中华民族是个礼仪之邦,所以到了初十一的时候,老丈人又把女婿又重新,叫到了自己的家中,又把女婿又答谢了一番。“子婿日"还叫炮龙节、紫谷日,在这一天,中国各地风俗也不太一样,比如,广西宾阳会在正月十一的晚上举办炮龙节,长长的炮龙被大伙热热闹闹的舞起,就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平平安安。而在陕西的一些地区,子婿日也由请女婿吃饭演变成了送灯笼。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形式,都是中国礼文化的一种象征。 陕西节庆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阎建滨:(子婿日)我们现在衍化的更多的,是什么呢,就是舅舅去给外甥送灯笼,送灯的习俗(正月十一)这时候娘家又派着自己的儿子,去把外甥,去把他的姐姐姐夫,整个一家去探望一下,通过送灯这个习俗,再把我们这样一个家族的礼,又还了过去,所以说这个正月十一子婿日,充分说明了我们这样一个民族,在过节这个时期相互交融,相互交融在一起,我们的节日,实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礼文化的结晶。 盘点正月十一的七大习俗 1、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其实,“子婿日”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在古代,正月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还没有吃完,因此会利用这些祭祀过神灵的美食来招待女儿和女婿,作为初二女儿回门时的一个答礼。而正月十一这天,女儿女婿赶回娘家必须由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门来迎接,以此表示娘家人对女婿的敬意和重视。 2、行彩桥 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行头桥”习俗,是潮汕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正月十一日晚开始的“行彩桥”,称为“行桥头”。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向彩桥涌来。“行头桥”时,人们都要采下桥头的榕枝竹叶,并各作四句:“摘榕叶,日日有钱揸(拿)”。拿回家里插在门楣上,以祈带来好运。 在“行头桥”中,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祈祷语。如带着小孩的人说:“行桥头(或摸狮头),阿奴事事贤”;未婚的小伙子说:“行桥肚(或摸狮肚),娶雅嬷(即漂亮妻子)”;姑娘们拿石块或竹枝掷溪中说:“掷(或行)桥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怀孕的妇女说:“摸桥(或狮)耳,生阿弟”……等等。 3、吃烙合子 正月十一,老北京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习俗。古人认为,“十”是“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一个“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节前的四天作为“拜晚年”的时段。 老北京有“不出十五,都可拜年”的说法:腊月三十之前叫“拜早年”,正月初五之前叫“大拜年”,正月初五即“破五”之后叫“拜晚年”。在大年前后这几天因各种原因未能向亲友和故交拜年的人,赶紧“拜个晚年”,也不失礼数。这一天的饮食习俗是吃烙合子,烙合子的“合”与“和”谐音,吃合子寓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4、炮龙节 在广西,正月十一这天,宾阳会举行炮龙节,也是一大民俗之一。“炮龙”是一种舞龙,但比常见的舞龙大,身长约40米,短的有7节,长的有11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宾阳县都要举办“炮龙节”,“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夹道相迎,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 在炮龙行进的过程中,有些观众瞅准机会快速地从龙身下穿过,或拔下几条龙须、搞几片龙鳞,祈求带来好运。当“炮龙”舞至街尾被鞭炮炸得只剩下骨架后,族中长者指挥人们燃起火堆,奏响“宾阳八音”,把“炮龙”投入火中燃烧,喻示“送龙归天”。随后,人们在烈火上架起大锅,煮“龙粥”慰劳舞龙的勇士。 5、贺“添丁” 每年正月,广东各地区都有庆贺“添丁”(即生有男孩)的习俗,潮汕地区每逢农历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户送“米方糖”,客家地区“升灯办酒席”款待村民,广州文化名村珠村则高挂“人灯”为新丁祈福。尽管各地贺“添丁”风俗迥异,但其中都饱含着家家户户对“新丁”的美好祝福与期望。 每年正月初十或正月十一,广州珠村的北帝古庙总是香烟缭绕,庙前的社稷坛都会挂上几个八角形的纸扎彩灯。在珠村,按习俗,凡去年(有时也有前年的)村民家中新添了儿孙,都要到所属的宗族社坛“挂灯”。 6、上采日 农历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区,这是元宵节前的一个小节日,名为“上采日”。上采日有悠久的历史,寓意迎春纳福。按照福州传统风俗,福州人有在元宵节之前送灯的习惯,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给外孙、外孙女,送灯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 为何要赶在正月十一前送灯?专家介绍,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区叫“上采日”,是元宵前的一个小节日,有迎春纳福之意。这日,各家各户都要点灯庆祝,有些人家晚上还要吃“上采饭”。旧时的各类元宵庆祝活动也在这日前后拉开序幕。 7、奉紫姑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紫姑,传说中的女神名。我国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区,民间传说其为厕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谓其能先知,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 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