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6岁前识字量3000,小学生享受今天博士生待遇——古代教学法颠覆你的想象! | |||||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家 点击数:1738 更新时间:2018-2-17 | |||||
徐健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倾心投身到传统文化、国学,特别是中华吟诵的采录、整理、研究与推广当中。本文系《当代教育家》对其专访摘录。
1中国识字法:6岁自由阅读戴志勇(《当代教育家》特约撰稿):你常说现在的教育体系中不中,西不西,怎么去做国学教育? 徐健顺:理解了传统文化,就会理解传统教育。它是一脉相传的,传统文化教育一定是用中国文化的方法做的。今天的问题是,第一不懂传统文化,第二不知道该怎么教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是西方的,或者没有方法,后者的比例还要大。不知道谁发明出来,到西方找一圈,在中国古代找一圈,都没有这东西。 戴志勇:所以你现在要把传统文化教法的真相告诉大家。古代认字怎么写?念诗怎么念? 徐健顺:可以肯定地说,识字是在蒙学阶段完成的。个别地方没有蒙学,另当别论。上学馆的前两年左右,小孩子的识字量达到自由阅读水平,然后才可以上学。不识字不能上学的,学馆没有识字课。 戴志勇:一般是在家里学吗?现在好像整个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要求只有2000多。 徐健顺:对,3岁之前,母亲一般都要教孩子蒙学教材。相当于小学的学馆招生有个条件,识字量过3000。蒙学阶段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学会基本生活能力,孩子要学会自理;另一件事是学会基本学习能力,包括识字量、学习方法。要学会自学,向人请教,怎么温书、预习,一整套自我管理。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加起来是2500个不一样的字,还有些童谣等等,蒙学的识字肯定过3000。 所以,古代6岁的孩子具备看书的能力,达到自由阅读的水平。到学馆后,识字量从3000要扩展到10000字,这就是古代小学毕业生12岁的识字量,超过现在的教授绝对没问题。而按我们现在的教材要求,初二学生的识字量也才3000多。 戴志勇:对不了解的人来说,这太让人惊讶了。现在一种很主流的教育理论认为,孩子的认字不能太早。最好7岁以后。为什么古人那么早? 徐健顺:“认字不能过早”这个理论来自西方。许多人认为儿童过早识字不行,因为识字是理性的。但认同这种观点的人忘了一件事:西方是拼音文字,是理性文字,中国的象形文字是感性文字!香港中文大学38个教授花了3年多研究的一个项目,就是学习中文和英文的大脑神经对比研究。他们发现,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学中文和学英文都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学中文是感性活动,学英文是理性活动。 戴志勇:古人怎么做到的? 徐健顺:因为他读古书,是通过训诂来学成套汉字,一串一串地识字,迅速扩展起来。识汉字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按照它本来的结构去学,就很简单了。 戴志勇:蒙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吟诵吗? 徐健顺:对,唱。 戴志勇:但小孩不认识那字。 徐健顺:不认字也不知道是什么,没关系。我小孩1岁时,话都说不利索,放《三字经》歌谣,他仍可以全文背过。在人类发展史上,语言的诞生不是通过词的组合,恰恰相反,是通过声音的切割诞生了语言。比如说狗的叫声“ou汪汪”,得把这切割,切出一个“ou”,是“别”,“汪汪”,是“来”。叫声是一句话,切出来,才有概念。这是语言发生学。 戴志勇:先有整体,再有局部的词语意义?整个识字过程是怎样的? 徐健顺:3岁之前孩子完全没有字的概念,我们做吟诵采录,采访过好多老先生,都说:“到了蒙馆,拿书一看,这是妈妈教的歌。”原来不知道什么,但妈妈、姥姥已教了各种童谣、蒙学读物。吟诵是第一步,好处是它把声音拖长,比如“床”字的发音是橄榄形的,声母、韵母、声调很清楚。这时候有了字的概念。 第二步便是指读,把声音和字扣到一起。我小孩快3岁,仍然过不了这一关。通过指读,孩子们慢慢把字的概念固定住。然后开始整体读,再向前推进。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3分半钟可以唱完500字左右的百家姓,8分钟以内可以唱完千字文。 识字到了第三步要靠兴趣重复。只要让孩子有兴趣再看一眼同样的字,你就赢了。打扑克,看漫画书,打游戏,认字卡……都行,你想吧。古代比较朴素的做法就是吟诵、唱歌。经过重复记得更牢。 第四步是上学馆。孩子有了3000字以上的基础识字量,就开始学音韵训诂等小学内容,比如:怎么查工具书,然后通过训诂的方式开始成串学字。这样识字量就上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从“三百千”这种蒙学读物向前走一步,会开始进入诗。首先是古体诗,尤其是《诗经》,还有诗韵类的启蒙读物。进入诗韵后开始学对对子,然后学作诗,学骈文,最后到学古文、读经。几年中,孩子识字一是通过训诂,一是通过阅读。古代一个普通文人识字量一定过万。 戴志勇:古人有开笔礼,写字要到8岁后吗? 徐健顺:一般在孩子7、8岁时,给一支毛笔,然后开始写大字开笔。今天的孩子一学字就给个小格本子,让孩子用很细的笔去写小字。这真的很可怕,毁了多少人。写字先要写大字,孩子的手部腕部肌肉、整个身体协调状态还控制不了那么细微的东西,只好把手握住铅笔的最底端。这样眼睛离得太近,又养成了近视眼、佝偻腰的毛病。你让他坐直也没用。 现在孩子们一年级的字一定是从歪歪扭扭开始,然后随着年龄增长慢慢纠正。古人不是这样。古代孩子写字晚,但上来就是横平竖直写大字。 写字、读经、弹琴、练武,8岁后可以进行。这跟发育有关,8岁以前的小孩不容易接受不稳定的节奏,你让他跳disco、拉丁舞,可以,让他打太极拳,难,手眼反应不行。写字、弹琴、打拳都是不稳定节奏,稳定节奏的是三百千、童谣等。所以蒙学基本没有古文和散文结构。 2颠覆想象:古代教学法戴志勇:我们知道孔子讲究“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从方法上来说,古代的先生们具体怎么教? 徐健顺:这一点可能也会颠覆很多人的成见,古人主要是一对一来教,享受比今天博士生还高的待遇。不是说一个老师教一个孩子,是老师针对每个人的教案、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材、考察方式都不一样。 古代的班额10到20人。今天的小班,学生人数也是10到15之间。只是今天分科,古代不分科。很多古代教育方法可以恢复和借鉴,即使在分科状态下,也可以尝试把班变小。 戴志勇:不分科,一个先生怎么教15到20人呢? 徐健顺:老师教的时候面前只有一个学生,剩下的学生在自学。 戴志勇:自学为主?很符合今天前沿的学习理论。 徐健顺:还有更多今天没有的优点。比如,现在多是横向编班,一般大小的孩子,竞争关系很强烈。以前是纵向编班,混龄上学,这对班风的形成很有好处,兄友弟恭,师兄带师弟师妹,能激励师兄学习,还能形成“悌”的关系。纵向编班形成后,老师的工作时间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大大提高,所以做教育不能只做一件,要做整体。纵向编班和自学为主结合到一起,就发挥作用了。 戴志勇:这一整套学习方法还包括哪些? 徐健顺:音韵、训诂、吟诵,培养文气和性情,再加上一对一、纵向编班等等。一整套方法形成后,其效率之高,是今天望尘莫及的。但如果只做了其中一两点,那它的效率甚至比今天的体制教育还要低。 很多人看到一些私塾的国学教育做得还不如体制教育好,就怀疑传统文化,怀疑古代的教育方法,这是因为没看到整体。 3以国学重构中小学教育戴志勇:现在国学教育跟学校的教育怎么配合?学校有教学任务,有已有的教学大纲。 徐健顺:现在我想推的这种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跟现在中小学一般做的国学教育不太一样。两点很重要:第一就是国学教育必须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在几乎中小学所做的国学教育都是现有教育的补充,锦上添花的那部分,像选修课。但国学教育应该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语文、数学这些基础教育一样。 第二,传统文化的教育一定要是整体的,成体系的。它从内容上是整体,从方法上也是整体,而且是有次第地展开。 戴志勇:现在的主流教育还是不能摆脱应试的影响,分数取向还是主导性的。尤其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这跟国学教育的目标很不一样吧? 徐健顺:教育一定是以品性教育为目标。落实到人生态度上,性就是人性,品就是人性的等级,而不是知识和能力。这样的目标,初看起来跟今天的体制教育相差太大,难以融合,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体制很快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正常的心灵,这就是国学教育的目的。学国学的过程是一种引导性的缓慢渐进式学习,不能着急。许多教育的失败恰恰都是因为焦虑造成的。在古代,好的教育都是顺着性情来的,所以叫培养。 戴志勇:现在一直到大学也没有这样的教育啊,一般人理解的素质教育,也只是多一些技能。 徐健顺:对,现在我们没有做性情教育。欠账太多了!也没有生活教育,只有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直接奔着一份工作的技能去。这种教育很可怕。 如果孩子的性格、人生态度、世界观出现问题,那是特别需要关注的。但关注也不是说此时此刻你一定要把他纠正到正确的道路。而是你要关注他,看看他怎么成长。比如说他是个怯弱的孩子,教育的重点是让他知道他是个怯弱的孩子,并想着应该怎么改变。 要把中国的教育体制整体改变,关键点就是把传统文化教育放进去,所以教育部已经开始提立德树人而不再提知识与技能。 戴志勇:如果仅从性情的角度来说,不上学也可能做一个好人,或拥有一些技能。上学了也未必就可以成为好人,钱理群就说中国的大学培养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说的是一个基本现实。慧能不怎么识字,但他可以明心见性。学校的国学教育做到这点可能很难? 徐健顺:并非只有上学读书才叫教育。放牛也是专业教育,种地也是专业教育,打铁也是专业教育,做买卖也是专业教育。这些都不学,就学怎么做媳妇也是受教育,所以大家都是受教育的。不是上学、读书才是受教育。 但是,也绝对不是说不受教育就能明心见性,也要受教育才可能明心见性,只是教育方法不同而已。反过来说,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觉得还是要读书呢?因为对众人来说,读书未必可以明心见性,但不读书,基本不太可能明心见性。 戴志勇:中小学老师除了要清楚国学教育的目标,具体该教哪些内容呢?现在多半就是拿着“三百千”“四书”等等。 徐健顺:古代的普及教育基本8岁就结束了,而如今的普及教育却一般在成年以后,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差距。古代的学馆教育内容非常广泛,经、史、子、文,礼教、乐教、诗教,还有小学、琴棋书画、政治经济、天文地理。这么多内容,如何选择?比如,以前文人基本都懂得穴位和一般医学。今天的孩子应该了解到什么程度? 常见的错误是,把上学和教育混为一谈,把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混为一谈。 今天如何在8岁以上做普及教育的国学教育,这是最值得探讨的。比如说《论语》20篇,该放多少到普及教育里?我不太主张全文背诵《论语》。但背哪些?我还没这发言权。这个既跟对《论语》的理解有关,关键是又跟教育经验有关。经史读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读?现在很少有人谈论这些,而这恰恰是最该讨论的。 戴志勇:中小学里做的还是普及教育,而不是专业的儒士教育? 徐健顺:我们现在想做的事,就是让国学教育成为普通中小学生人生中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把外面的学堂做成培养儒士的专业教育。 如果孩子可以5岁开始弹钢琴,那也可以8岁开始学做儒士,这样的结构是合理的。 戴志勇:在中小学具体如何做? 徐健顺:比如,在课程改革中化零为整,成立独立的国学课程。第一个,要能完成原来的教学目标,然后再进行国学教育。不但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还得减负,并且让学生的分数提高。这些矛盾都要解决,是很可能的,我特别关注这样的案例。学生的精神气足了,主动学习起来效率非常高。我们做过统计,中小学一周可以整合出8节课以上。 戴志勇:国学有没有可能完全取代语文呢? 徐健顺:不用取代语文,它肯定会大面积地影响语文,语文会自生自灭的。国学课程一进来之后所有的课堂都会变了,它会影响别的课程,也包括理科。 戴志勇:国学怎么影响数、理、化、生? 徐健顺:用国学的精神去观照理科课程。比如,我设想的是还要配合科学家的故事、自然科学史、科学哲学、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把理科从本体课程下降到实用性的课程。现在的理科教育真的是中不中,西不西,既不实用,也谈不上真正的科学精神。这一整套调整好了,国学教育才是真正进来了。 戴志勇:那相当于把整个中小学的教育重构了。 徐健顺: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如果我们的改革只是每周加了一节国学课,那就毫无意义。中国教育形势已经在发生巨大变化,要求现在就有可行的变革。我们正在开发课程,培训师资。 以上内容节选自《当代教育家》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