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公告:本网站谢绝一切广告,本网站一切免费,是公益网站,敬请同胞留言,评论,共同用爱心维护网站!   网站宗旨:为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为同胞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服务.  [admin  2007年1月15日]        
加入收藏
在线留言
首页 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 风俗习惯 和谐讲堂 婚恋情趣 生活常识 民族交流 华夏大爱 民族文化 旅游指南 民族人物 民族歌谣 民族工艺 人生感悟
  [组图]何处青山不道场         ★★★ 【字体:
何处青山不道场
作者:admin(zh…    文章来源:民族宗教网    点击数:2378    更新时间:2008-1-16    

——记常辉法师和他创办的弘德家园
张文良 文/图
对弘德家园的孩子们来说,常辉法师就像他们慈祥的父亲。
弘德家园吸引了许多志愿者的参与

  提到佛教,我们常常想到巍峨的寺宇殿堂或悠扬的钟鼓梵呗;提到僧人,则不外是参禅打坐、讲经说法,或者就是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在河北省,却有这么一位僧人,他颠覆了人们对佛教、对僧人的固有印象:他本来有自己的寺庙,却无暇久留寺中,人们看到的是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的身影;他本来没有家,却在廊坊、保定和石家庄拥有3处家园;他本来孑然一身,却整天生活在孩子们中间,像慈父一样关爱、照顾着200多名孩子。他就是“弘德家园”的创办人、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常辉法师。

  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知道了常辉法师的义举,走进了法师创办的家园。这里没有任何佛教的标志,像一处集体宿舍。住在这里的孩子白天到各自的学校上学,晚上回到这里过集体生活。看着他们追逐嬉戏、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不明底细的人,一定以为走到了一处普通的寄宿学校。但他们不是普通的孩子,在他们快乐的笑脸背后,都隐含着一段辛酸的甚至悲惨的经历——他们都是曾经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失养孤儿。

  来自河北山区的高鹏也,原来的名字叫“高朋野”,是野孩子的意思;来到家园后,法师给他改了名字,希望他长大以后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笔者第一次见到他,是和几位爱心人士去家园看望孩子们,高鹏也拄着双拐为我们唱歌。笔者原以为他是从小得小儿麻痹或者是偶尔受伤了,后来从法师那里才知道,他的命运远比这悲惨。他本来就是领养的孩子,后来养父去世,养母出走,他跟着已经没有生活能力的70多岁的奶奶艰难度日。山区的冬天奇冷,他没有棉衣、棉鞋,双脚被生生冻烂,神经也被冻坏,10个脚趾粘连在一起。如果不是法师深入山区时发现了他,把他接到家园,真不知道等待他的命运是什么。看到他欢乐的表情就知道,家园的生活正把他塑造成一个阳光男孩。北京一位爱心人士主动为他联系医院做手术,保住了他的双脚。当我们听到他唱起郑智化的《水手》,“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从他稚嫩的声音里我们感受到自信和希望。

  赵爱是不久前被法师接到家园来的。她从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地,是抚养她的奶奶从南方领养的。这苦命的孩子在7岁时,领养她的奶奶病逝。她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虽然名义上她有两位叔叔,但因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两位叔叔也拒绝抚养。她小小的年纪就要自己照料自己,常常东家大娘一个馒头、西家大婶一碗粥,饥一顿饱一顿地过日子。与她相伴的只是一条小狗。到了冬天,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冰冷的屋里生活。北方的冬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0摄氏度,一个孤独的女孩过着怎样的生活、是怎样一种心境是不难想见的。难怪家园的阿姨到了她“家”里,她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哭个不停。笔者这次在家园见到她,虽然入住家园的时间还不长,但她的普通话已经说得很好,脸上也有了快乐的笑容。过去的生活对她来说似乎是一场噩梦,而把她从噩梦中唤醒的正是常辉法师。

  不为自己求安乐,只为众生得离苦

  法师本来也可以安安稳稳地去住持一座寺庙,在领众修行的事业中,实现自己成佛的理想。但他为什么选择了这条充满艰辛甚至风险的道路呢?“不为自己求安乐,只为众生得离苦”。法师的慈悲心无疑来自大乘菩萨的行愿,儿时失去母爱的经历也是法师慈悲心的重要来源,而真正促成法师创办家园的却是他遇见的一起假慈善。

  法师出生于湖北省的一个贫困农家,少小失母,长大后对母亲只有模糊的记忆。正因为自己体验过失去母爱的痛苦,法师更能理解孤儿的处境和心情。在出家之后,法师最初从事印经和法物流通工作,在柏林禅寺的初创时期,法师就进驻那里,白手起家,在不长的时间里,使柏林禅寺的法物流通处成为全国有名的法物流通中心。与此同时,法师还协助净慧法师创办河北省慈善功德会,组织爱心人士到山区和贫困地区送衣送粮、架桥打井、建校修路。如果一直沿着这一道路走下去,法师可能成为佛教法物流通事业的开拓者,也可能成为佛教扶贫救急的慈善事业的活动家。但一件偶然的因缘改变了法师事业的轨迹。

  当时在石家庄市某县,有位所谓爱心人士创办了一家民办孤儿院,收养了10多名孤儿。但此人兴办孤儿院并不是出于爱心或慈悲,而是为了借孤儿院敛财。他利用这些孩子的悲惨遭遇骗取人们的同情和捐助,但大多数钱并没有花在孩子身上,而是被挪为它用。孩子们在孤儿院的生活并不比原来好多少。当时常辉法师也曾向那家孤儿院捐过款。但当法师到那里看望孩子们时,他看到孩子们住在废弃的厂房,他们自己生火做饭,屋子冷如冰窟,孩子们的手都冻得如小馒头……车子开出去好远,法师才长叹一声:“惨啊——”,然后决然地说:“回去租几间房子,把孩子们接出来。” 

  在下决心抚养这些孩子后,他对未来机构的名称也费了一番脑筋。他不喜欢孤儿院的名称,因为它似乎总是在提醒孩子们悲惨的身世,容易让孩子们产生自卑感。最终法师取“弘扬道德,养育人才”之意,把这一机构称为“弘德家园”,希望它能够成为苦难儿童的庇护所、成为他们永远的家。

  妈妈的吻永远是孩子们甜蜜的回忆

  法师的愿心得到了周围爱心人士的热烈反应。当廊坊家园在住房上出现困难时,在北京做房地产生意的李文祥居士慷慨捐赠2000平方米的房产供家园使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居士生前从朋友处得知法师的义举后,主动和家园联系捐赠了6万元。当然,更多的支持者是数量众多的普通爱心人士。法师还发动了“日行一善”的活动,希望爱心人士每天将两毛零钱存起来做功德。10年来,涓涓细流汇成爱的江河,粒粒细沙积成善的高塔。家园的《妙莲花》杂志每期刊登的捐赠者的姓名,都是一颗颗充满慈爱的心。

  法师的慈悲和愿力感召了许多志愿者参与到家园的事业中。最早参与进来的是王志宏老师。她是位工厂女工,也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当从修行道友处得知常辉法师的事业急需人手时,她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家园。当初家园条件艰苦,王老师和另一位老师两个人负责照顾10多个孩子,从吃喝拉撒,到生病吃药,事无巨细,一手操持。孩子年龄大小不一,性格、经历各异,王老师就像一位大家庭的母亲,把爱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后来孩子多了,王老师的工作也有调整,但无论走到那里,她都是最受孩子们爱戴的妈妈。她脸上永远挂着灿烂的笑容,似乎世间的任何忧愁和悲苦都会在这笑容中溶化。无论多么调皮的孩子到了王老师这里都会变乖。看着王老师慈祥地摸摸这个孩子的脑袋,亲亲那个孩子的脸蛋,谁都不会怀疑她就是孩子们的亲妈妈。有一次,笔者跟王老师和孩子们聊天。看到自己亲手接到家园、一天天长大的孩子,王老师不无伤感地说:“孩子大了,找不到亲一口的地方了。”语气里既有自嘲更有自豪。30多岁仍然独身的王老师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家园的事业,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她当然有理由自豪。孩子们总会长大,总有一天会像翅膀长硬了的小鸟一样飞出家园,到外面的世界去翱翔。但妈妈的吻永远是孩子们甜蜜的回忆。

  家园存续的最大保证是人才的培养

  孩子们在家园的生活表面看来与一般的寄宿学校无异,但当你走进家园就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最有特色的是这里彻底贯彻孩子自我管理的理念,无论是生活管理,还是学习管理,甚至经济管理,都由孩子们负责,管理人员的职责是辅助孩子们实施自我管理。当然在初期,孩子们在管理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常辉法师坚持要孩子自己出面解决自己的问题。在法师看来,由于这些孩子特殊的生活经历,他们很容易养成自卑、畏怯、消极、逃避的性格,如果让管理人员替他们处理一切,他们会养成依赖的习惯,不良的性格倾向不但得不到矫正,反而可能会强化。而且孩子们会把家园看成是大人的家园,自己不过是寄居在这里的客人。而通过自主管理,孩子们会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会把家园真正看成自己的家。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沪ICP备07011992号
    咨询QQ: 1317634013 E-mail:lixuelian332@126.com
    我要啦免费统计
    中国上海市
    QQ:111519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