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妙玉——从传国玉玺上崩掉的大宋“玉角 | |
作者:何志民(摘… 文章来源:中国网 点击数3133 更新时间:2007-9-14 20:48:0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宝玉即“缺角”传国玉玺,黛玉和宝钗是曾镶嵌在“宝玉”缺角上的“玉角”与“金角”。但仅凭这些就断定《石头记》为“传国玉玺传”,“此书不免腐儒一谤”。所以我们还得再找出一对“玉角”和“金角”来,以便“自站地步”,“将世人欲驳之腐言预先代人驳尽”。但哪里还有“玉角”与“金角”呢?有,那就是妙玉与湘云。 我们先扯掉妙玉的道袍,看看里面裹着的究竟是一堆什么白骨。咦!妙玉不是尼姑吗?怎么会裹着道袍呢?别急,我们并没有扯错人,妙玉手下收“茶盏”的人就是“道婆”。
一、妙玉脱胎于宋恭帝赵显 我们先了解一下宋恭帝。 宋恭帝赵显,南宋末代皇帝,1274年即位,时年仅4岁,由祖母谢太皇太后主持国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德祐”。1276年(德祐二年),蒙元军进逼临安,恭帝随谢太皇太后“奉表降元”。后被押离临安北上,到达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降封他为“瀛国公”。1282年(至元十九年),恭帝又被迁居元上都。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恭帝18岁,元世祖忽必烈担心养虎为患,想除掉他。他得知这消息后,请求剃度为僧,永脱尘世。忽必烈应允,于是“受赐钞百锭,往吐蕃学法”。同年12月遣送他入吐蕃(今西藏),居住于萨迦大寺(位于今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城内),更名为合尊法师,号本波讲师(“本波”是萨迦寺所在的山的名字)。在萨迦寺学会藏文,并勘对藏汉文佛经,重加修订翻译,有《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等译作传世。在《因明入正理论》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师”,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宋恭帝曾吟诗一首:“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据说因此获罪。后宋恭帝返居河西,随于1323年(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结束了他在西藏定居35年的喇嘛生涯,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历程,这一年他54岁。【摘自《宋恭帝赵显》】。
我们再看《石头记》中对妙玉的介绍。 第十八回,因元春省亲,贾府采买“小尼姑小道姑”,妙玉因此进入贾府。 原文 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庚辰眉批:妙玉世外人也,故笔笔带写,妙极妥极!畸笏。】【庚辰眉批:是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庚辰双行夹批:因此方使妙卿入都。】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庚辰双行夹批:补出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洁。】王夫人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等后话,暂且搁过,此时不能表白。【庚辰双行夹批:补尼道一段,又伏一案。】【己卯眉批:“不能表白”后是第十八回的起头。】
“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宋恭帝赵显自小亡国,当然算“多病”;后为蒙元所疑忌,只有自己出家才能保住性命,“替身儿”当然不中用。 “今年才十八岁”,宋恭帝也正是“十八岁”时出的家。 “法名妙玉”,“妙玉”,“瞄玉”也。宋恭帝死心了吗?没有。“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与宋太祖赵匡胤《咏初日》诗对看:“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黄砚堂】这是他的获罪之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满腔的故国之思。他又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师”,虽然已出家,但仍以“大汉王”自居。所以作者说他仍然“瞄着宝玉之玉”,为她取名“妙玉”,大有深意。正如妙玉的判词所说:“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牟尼院”,“谋逆之愿”也,尚有复国之念。宋恭帝不听师父临终“不宜回乡”的遗言,离开西藏才到河西,便被赐死。 “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 点出南宋都城杭州。《石头记》中常用苏州、扬州代指古都南京、杭州等。
第六十三回,邢岫烟也对妙玉作了介绍。 原文 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
“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此话不谬也,宋恭帝正是为蒙元之权势所不容,不得已才出家。 那么妙玉,宋恭帝也,代表大宋。
二、妙玉的四个茶具 第四十一回,书中第一次正面描写妙玉。妙玉请宝钗黛玉去喝“梯己茶”,宝玉尾随。 原文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庚辰双行夹批:茶下“糟蹋”二字,成窑杯已不屑再要,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实有此等人物,但罕耳。】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靖批:玉兄独至岂真无茶吃?作书人又弄狡猾,只瞒不过老朽。然不知落笔时作者如何想。丁亥夏。】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1、“(分瓜)瓟斝”,其中“瓟”应为“瓝”之误,下文自明。 (1)“(分瓜)瓝斝”(bān bó jiǎ),(分瓜),瑞瓜。瓝,小瓜。斝,酒具。 (2)“晋王恺珍玩。” 《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一头名为“八百里駮(bó)”的牛,与千里马齐名,相当名贵,王济与王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注,王济一射破的,“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因此后人以“八百里”代指牛。 “八百里”,又指此牛奔跑之快速,而牛“跑”曰“犇”,同“奔”。所以“(分瓜)瓝”,应念“奔駮”,即“本波”也,宋恭帝赵显出家后,号“本波讲师”。“本波”者,“奔波山”也,宋恭帝出家的萨迦寺,建在西藏萨迦县奔波山上。 所以,“(分瓜)瓝斝”,“本波家”或“本波出家”之意,宋恭帝在此一待就是三十五年。 (3)“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宋神宗时,苏轼曾在《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一诗中写道:“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诗中的“八百里”,即指“八百里駮”。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中的“公择”,即李公择,名常,苏轼老友。诗中有句云:“先生生长匡庐山,山中读书三十年”、“谁信家书藏九千”等等,说的就是李公择在庐山时的事迹。 宋元丰三年,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李公择任淮南西路提刑,与黄州毗邻,二人曾作诗相和。元丰四年十二月,“苏轼闻李公择出按行,抵光州,相约会于歧亭(即今湖北麻城古镇歧亭)。”苏轼曾三次前往歧亭等待。“李公择至,留住数日,苏轼作《歧亭》(之三)以志之。”而其诗《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也应作于此时。元丰五年三月末或四月,著名画家米芾从长沙往庐山,顺道拜访苏轼,住于东坡雪堂,与苏轼观画家吴道子画释迦佛。【参阅饶学刚之“东坡黄州生活创作系年”。】 另据《宋史·米芾传》记载:元丰五年,米芾“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并改书斋号为“宝晋斋”。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一诗,应作于元丰四年或五年,而米芾在元丰五年四月曾见到过这首诗。 所谓“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意思为:《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乃“眉山苏轼”所作,“宋元丰五年四月”曾被米芾见到过。“秘府”,“米芾”是也。也就是说,“要当啖公八百里”一句,出自苏轼,米芾曾见过。 作者绕了这么个大弯子,只是为了解释“(分瓜)瓝斝”之“瓝”的出处。那么,“(分瓜)瓝斝”之“瓝”,来源于与之同音的“八百里駮”之“駮”无疑。 苏轼原来就是这么见到的“(分瓜)瓝斝”。
2、“点犀乔” 作者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引导我们去了解“(分瓜)瓝斝”的来历。不仅如此,还明确告诉我们,这是在“点出其中蹊跷”,即“点犀乔”也。
3、“绿玉斗” “绿玉斗”,是妙玉“自己常日吃茶的”茶杯,借以表明妙玉的身份。“绿玉斗”,“女玉逗”也,倒着读,“逗玉女”,“逗引宝玉的女人”,即妙玉之“瞄玉”,指宋恭帝仍抱有复国之念。“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妙玉知道宝玉会随后跟来,所以假借请宝钗和黛玉喝茶,实为请宝玉。看来宋恭帝虽然已是亡国之君,但对皇权确实并未死心。你瞧他还诡辩呢!“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但被畸笏一语道破天机:“作书人又弄狡猾,只瞒不过老朽。”闻听此言,不知道妙玉还能“正色”否? 而妙玉之“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的“狂话”,非狂也,实乃有感而发,以宋朝之富庶而言,并非虚拟妄议。
4、“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 “蟠虬”,“藩酋”也,指元朝皇帝。 “一百二十节”,指元朝有十二个皇帝。 但元朝从忽必烈算起不是只有十一个皇帝吗?是,不过中间还有个缘故。元朝第八个皇帝是文宗,文宗1328年9月即位。但1329年1月,明宗也在漠北即皇帝位。文宗无奈之下,派人捧着皇帝玉玺到漠北迎接明宗。4月,明宗立文宗为皇太子,8月,明宗南下大都,文宗亲自迎接,明宗便正式做起了元朝的第九个皇帝。明宗得意洋洋,随即宴请皇太子及诸王,结果被害暴死,在位仅仅八个月。文宗于是复位,又当上了元朝的第十个皇帝。也就是说,文宗一人做了两任皇帝,所以元朝总共有十二个皇帝。 “九曲十环”,“九去十还”也,说的正是上面的故事,第九个皇帝明宗死去,文宗又坐回到宝座上,当起了第十个皇帝。 “整雕竹根”,“竹根”,“朱根”也,朱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即朱元璋。“整雕”,“整掉”也。意思为:被朱元璋给整掉了。 所以,这个酒具所表达的意思为:传了十二个皇帝的蒙元,最后被朱元璋给整掉了。
“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 这一句话一直被认为是妙玉与宝玉有私情的有力证据,但这种看法实属瞎子观灯,是典型的“红楼自慰人”和“红楼遗精人”的观点。 “轻浮”,“庆父”也,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也。 鲁庄公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有三个儿子:般、申、开。庄公在位三十二年,临死时庄公询问谁继位为好。叔牙因跟庆父同母,便说“庆父有才,适合继位”;而季友则表示誓死辅佐公子般。庄公死后,公子般即位,可是不到两个月就被暗杀了。季友知道这是庆父指使的,自己又无力对付他,便逃到陈国去了。庆父为掩人耳目,没敢自己作国君,而立了八岁的公子开为君,是为鲁闵公。闵公的舅舅齐桓公是当时的霸主,自然也支持闵公,派人至陈国请回季友辅佐闵公。闵公元年,齐桓公不放心鲁国的情况,派他的大臣仲孙前往察探。仲孙了解到,庆父仍野心勃勃,阴谋篡权,回来给齐桓公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意思是说如不除掉庆父这个坏蛋,鲁国的动乱就没个完。果然,鲁闵公到了第二年又被庆父杀害了。这时鲁国上下恨透了连弑两君的庆父,庆父见形势不妙,便匆忙逃到了莒国。季友又在齐国的帮助下立闵公的哥哥申为君,是为鲁僖公。僖公派人送财物给莒国求取庆父,莒国只好把他送回来了。庆父自知难辞其纠,在半路上就上吊死了。至此鲁国才恢复了安宁。通过这个故事,庆父就成了制造动乱的罪魁祸首的典型,仲孙所说的“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也成了成语。不过这句话后来一般习惯说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总之都是比喻不除恶人祸患就难以消除。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总之都是比喻不除恶人祸患就难以消除。【摘自“成语典故”。】
作者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么一个典故呢?元朝从1271年建立,到1368年灭亡,前后共97年。其中第一个皇帝忽必烈从1260年算起,在位35年,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在位36年。除此之外,再没有一个在位时间长的皇帝。从第三个到第十一个皇帝,总共在位时间才32年左右,其中有几个在位只有1年左右。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元朝也有“庆父”,元朝皇帝大都为篡位者所谋杀,上面提到的明宗就死于非命。
但妙玉对此的解释则不同。 原文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蒙侧批:妙手层层迭起,竟能以他人所画之天王,作我卫护之神矣。】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靖批:黛是解事人。】
这里又提到梅花,我们先了解一下宋恭帝“梅花诗”中的“林和靖”。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北宋隐逸诗人,宁波奉化人。因他四十多岁后长期隐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岁死于孤山,葬于孤山,时人多误以为他是“钱塘”人。杭州孤山多梅。林和靖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摘自“林和靖”。】
“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五年前”,宋恭帝降元时才五岁。 “玄墓蟠香寺”,“泫目藩降是”,倒着读,“是降藩目泫”,“藩”,指蒙元;“泫”,水点下垂;意思为:是投降蒙元时眼中掉下来的…… 究竟“掉下来的”是什么呢?“梅花上的雪”,“梅花”,与宋恭帝的“梅花诗”中的梅花意思相同,代指杭州,即南宋都城;“雪”,“血”也。意思为:南宋的血。 这句话的意思为:是宋恭帝五岁降元时眼中垂落的南宋的血。 所以,妙玉,南宋宋恭帝也。 “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蠲”,积存。 意思为:让南宋血流成河而建立的元朝,自然会有那么多的“庆父”。这也是因果报应。 “(妙玉)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 意思为:皇帝不可能大家一起当,就让元朝的皇帝在你争我夺之中,一个一个地遭谋杀死去吧。【宝玉代表皇权,如果将“一百二十节”的“大海”倒满,并且宝玉都喝了,那就表明元朝的十二个皇帝同时当皇帝了。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妙玉“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而“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果然元朝的“庆父”不断涌现。“轻浮无比”,除了“庆父”,没有可以比拟的。
三、阳奉阴违的妙玉 宋恭帝降元是被迫的,心不甘来情不愿,所以书中妙玉的表现也是“阳奉阴违” 第四十一回原文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靖眉批: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栊翠庵”,“龙陲庵”也,皇帝所在的位于边陲的寺庙,即西藏本波山上的萨迦寺,宋恭帝在此出家。 “六安茶”,“留庵察”也,留在寺庙中以待观察。前面我们解读过,“刘姥姥”所代表的叶赫老女本是女真族,后嫁给了蒙古族;而“贾母”所代表的孝庄,本是蒙古族后嫁给了女真族。这里两人代表金朝和蒙元。贾母的潜台词是:蒙元让宋恭帝在西藏出家,但并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所以宋恭帝一到河西便被赐死。 贾母提醒妙玉注意自己身份,妙玉心中雪亮,于是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老君眉”,“劳军媚”,犒劳蒙元军队以示讨好。“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犒军的排场倒不小。 原文 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宝玉会意什么呢?后面是提醒,但也是掩饰。那茶杯不只刘姥姥喝过,贾母也喝过。而“刘姥姥”与“贾母”代表金朝和蒙元。宋恭帝岂可与仇敌共用一杯! “成窑”,指明朝成化年间的官窑,自然也没看在宋恭帝的眼里。同时,将之送与刘姥姥,也暗示宋朝先为金朝所欺凌,后为元朝所取代。
四、妙玉之死 关于妙玉的结局,我们来解读一条批语。 靖本批语:“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 此批乍看甚不可解,其实只要“瓜州”、“红颜”、“枯骨”等字眼就足够了。 “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也。“安西”一名始于清朝康熙末年,而以前一直称瓜州。瓜州因“瓜”著称于世,《汉书·地理志》载:“古瓜州地生美瓜,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西逾葱岭,成西域各国贵庶之爱物;东入长安,作为稀有贡品奉献帝王之家。”古诗云:“瓜州四月八,布谷啼恰恰;回看紫陌上,无处不点瓜。” “(分瓜)瓝斝”之“分瓜”,瑞瓜;“瓝”,小瓜。此处叠用“瓜”字,绝非偶然。“斝”,也可以理解为“驾”,指皇帝;皇帝驾临多瓜的地方。 《佛祖历代通载》记载:“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宋恭帝被赐死于河西,河西即黄河之西的河西走廊,正是瓜州的所在地。批语中的“瓜州”,是甘肃安西之“瓜州”无疑。 第五回,妙玉的判词道:“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乃史笔也。
五、妙玉与宝玉的关系 妙玉除了上面用“绿玉斗”勾引宝玉之外,书中还有两次关于她与宝玉关系的描写。 1、“访妙玉乞红梅” 第五十回,宝玉作诗落第,被罚去栊翠庵向妙玉讨要红梅,并作诗一首。 原文 李纨笑道:“也没有社社担待你的。又说韵险了,又整误了,又不会联句了,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众人都道这罚的又雅又有趣。宝玉也乐为,答应着就要走……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说:“是。”一面命丫鬟将一个美女耸肩瓶拿来,贮了水准备插梅,因又笑道:“回来该咏红梅了。”……湘云道:“命他就作‘访妙玉乞红梅’,岂不有趣?”众人听了,都说有趣。一语未了,只见宝玉笑欣欣掮了一枝红梅进来。众丫鬟忙已接过,插入瓶内。
这里的所谓“访妙玉乞红梅”,究其实,是指宋恭帝写“梅花诗”一事。宋恭帝“梅花诗”云:“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其故国之思,即怀念南宋之情,跃然纸上。说直白点,宋恭帝仍在怀念“宝玉”这枚代表皇权的传国玉玺。宋恭帝野心一露,便被蒙元发配西藏,正所谓“为权势不容”也。宋恭帝以出家保得一命,与妙玉的身世完全吻合。 宝玉的诗为:“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与宋恭帝的“梅花诗”对看,这里转换了一下角度,将宋恭帝思念故国,变为了故国的“宝玉”去访妙玉,黛玉还解释说:“有了人反不得了。”为什么呢?心事不可外泄也,同时也点明宋恭帝的“梅花诗”是为故国的“宝玉”而作。而当大家正要评论这首诗时,贾母又来了……
2、偷投帖子贺宝玉寿辰 第六十三回原文 这里宝玉梳洗了正吃茶,忽然一眼看见砚台底下压着一张纸,因说道:“你们这随便混压东西也不好。”袭人晴雯等忙问:“又怎么了,谁又有了不是了?”宝玉指道:“砚台下是什么?一定又是那位的样子忘记了收的。”晴雯忙启砚拿了出来,却是一张字帖儿,递与宝玉看时,原来是一张粉笺子,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庚辰双行夹批:帖文亦蹈俗套之□。】宝玉看毕,直跳了起来,忙问:“这是谁接了来的?也不告诉。”袭人晴雯等见了这般,不知当是那个要紧的人来的帖子,忙一齐问:“昨儿谁接下了一个帖子?”四儿忙飞跑进来,笑说:“昨儿妙玉并没亲来,只打发个妈妈送来。我就搁在那里,谁知一顿酒就忘了。”
妙玉一刻也没忘了宝玉,也就是说宋恭帝还惦记着皇权。但这里还道出了一个更大的秘密,后面再解读。
妙玉脱胎于宋恭帝赵显,代表大宋。邢岫烟给她的评语最为贴切:“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妙玉”,“瞄玉”也;“妙玉”,更是宋朝之传国“妙玉”也。所以,妙玉,大宋玉玺也,但大宋正是亡于宋恭帝赵显,那么代表出家后的宋恭帝的妙玉,乃从传国玉玺上被蒙元给崩掉的大宋“玉角”也。 关于妙玉的“红楼曲”之“世难容”,其中“你道是啖肉食腥膻”一句,指宋恭帝降元,“啖肉食腥膻”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特征,“腥膻”,指羊肉的臊味,这里代指蒙元。其它句子对照上面的解读看,一目了然,不赘言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