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國少數民族略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zgw  点击数9142  更新时间:2007-2-19 19:05:1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以下內容摘自大地地理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深入中國系列》
《四裔展豐采~中國少數民族》一書,1994年7月再版

滿人

(女真人)
滿族源流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的肅慎,戰國以後,肅慎人改稱挹婁。南北朝、隋、唐時期,肅慎、挹婁的後裔,相繼以勿吉、靺鞨的名稱出現,人口發展多達數十個部落。靺鞨之一的粟末靺鞨在唐朝建立渤海國,後來黑水靺鞨取代渤海而興。契丹人稱其為「女真」,此後,女真一詞代替了靺鞨。
錫伯人 錫伯族人民自認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鮮卑是我國東胡族的一支,最初在大興安嶺東麓(今吉林省西北部)的西拉木倫河和洮兒河之間游牧。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西元八十九年),北匈奴被竇憲擊敗,大舉西遷,鮮卑隨之進入匈奴舊地。六朝時,鮮卑中的慕容、拓跋和宇文等部曾在黃河流域建立政權,可是仍有部分鮮卑人沒有離開故土,這一部分可能就是錫伯族的先人。
赫哲族 赫哲族的祖先可追溯到隋朝的黑水靺鞨,並與契丹、女真等有深厚的淵源,可算是一支歷史悠久的民族,依循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執著地緊守著這片樂土。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的祖先原居住在貝加爾湖東北和黑龍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帶的山林中,從事漁獵和飼養馴鹿。他們的族源和北魏時的「北室韋」、「缽室韋」,以及唐代時在貝加爾湖東北苔原森林中使鹿的「鞠」部落,有密切聯繫。
元代史籍中,稱蒙古、鄂溫克、鄂倫春等族為「林木中百姓」;明代則說他們是「北山」上「乘鹿出入」的人。鄂溫克族在清代曾被稱作「索倫」、「通古斯」、「雅庫特」,後來,統一名稱為「鄂溫克」。「鄂溫克」是通古斯語,其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柯爾克孜 有關柯爾克孜的記載可上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文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柯爾克孜一名有不同的名稱。史記、漢書中的「鬲昆」和「堅昆」即是柯爾克孜族的先民。
西元三世紀時「堅昆」已逐漸強大,被稱為「紇骨」或「契骨」。
六世紀中葉,柯爾克孜族先民改稱「黠戛斯」,臣屬突厥汗國,唐朝打敗突厥以後,黠戛斯開始和唐朝來往。唐貞觀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年),太宗以黠戛斯堅昆都督府,正式歸人唐朝版圖。
十二世紀末,成吉思汗興起,「緒戛斯」在文獻中被稱為「乞兒吉思」、「吉利吉思」,繼續以葉尼塞河為主要活動區域。
到了清朝,被稱為「布魯特」的柯爾克孜族成為帕米爾高原的主要民族
蒙古族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曾經在我國的歷史上建立了大元帝國,叱吒一時。甚至在世界史上,蒙古人的三次西征,吞併中亞諸國,征服俄羅斯,讓歐洲人驚恐而稱之為「黃禍」,可見其武功之強盛,民族性之剽悍。
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而藏人對自己的稱呼又因地區的不同而有異,如居住在阿里地區的人白稱為「兌巴」、後藏地區的人日稱為「藏巴」、前藏地區的人自稱為「衛巴」。
羌族 其實「」是古代漢人對居住在我國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稱,當時代表的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隋唐時代。西藏吐蕃王朝興起後,勢力就擴展到岷江一帶,這些羌人介在漢族和吐蕃勢力範圍之中,所以,後來有些族人同化於吐蕃,有些歸附漢人,只有少數能在唐蕃長期的和戰中生存下來,發展成為今日的羌族。
傣族 傣族舊名擺夷,從前漢人將傣族分為早擺夷與水擺夷。主要的分法是,接近內地漢化較深的稱為漢擺夷,後來訛傳為「旱擺夷」,並沿用下來;而西雙版納、孟連、瑞麗等保存民族特點較多的地區,則稱為「水傣」。不過,目前已統一稱作傣族而不加區分了。傣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壯傣語文,而壯侗語族是源於古代的百越,由此可知,傣族的先民是我國古代的「越人」。
苗族 由於古史湮遠。無法確定苗族的起源。根據漢文文獻記載,曾經在江、淮一帶活動,後來在洞庭湖落腳的「三苗」,可能是苗族的祖先。秦漢時代,他們已聚居在今湘西、黔東一帶,當時人稱「五溪蠻」或「武陵蠻」。
大約在西元三世紀時,一部分苗族先民沿烏江西上,進入黔西北和川南。
五世紀時 又有部分苗人遷移至川東、鄂西。九世紀時一些苗人被擄入安南。
十六世紀時又有一部分被征調落戶於海南島。
傜族 瑤族的祖先似為秦漢時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南北朝時期,部分瑤族被稱為「莫徭」,如《梁書.張纘傳》中提到的「零陵、衡陽等郡,有莫徭蠻者,依山險而居,歷政不賓服」。到了宋朝,瑤人與漢人的接觸日多,有關其農業和手工業的紀錄增加,明、清史籍也描述他們使用鐵製農具耕種,並兼營狩獵、採藥、紡織等副業。其實,古代雲夢大澤一帶原本居住著包括瑤族在內的眾多民族,後來受到中原漢族膨脹的影響,被迫呈扇形向華南散開,如今的一百四十餘萬瑤民就分布於廣西、廣東、湖南、江西、貴州、雲南等六省。
僮族(壯族) 壯族是秦漢時代越人的後裔,漢族文獻中稱他們為「撞」、「僮」或「ㄔ童」,讀音「壯」。志書記戴:「廣西之墳大約俍人半之,傜僮三之、居民二之。」俍、僮同種異名。

早在二千年前,壯族已在左、右江流域、紅水河和柳江一帶地區定居,可以說是廣西境內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因為長期和漢族交往,一般都會漢語漢文。

黎族 在我國古籍上很早就有關於黎族的記載,黎人名稱正式出現於唐代,唐末劉恂的《嶺表錄異》便記載:「澹(州)振(州)夷黎海畔采(紫貝)以為貨」,但黎族的專用族稱,在十一世紀宋代以後才開始固定黎族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與百越中的駱越關係最為密切;遠在秦漢以前,駱越的一支從兩廣陸續遷移到海南島。此外,黎族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也有密切淵源,從語言系屬來看,均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在語音,語法和詞彙士都有顯著的共同特徵。
夷族 彝族在歷史上的名稱一直十分複雜。如稱夷(東漢、魏、晉)、烏蠻(唐、宋)、爨(明)、儸儸、裸儸或猓玀(清)等;而不同地區的彝人又有許多不同的自稱。目前中共則以「彝」一名作為該族的統一名稱。
朝鮮族 據考證,西元前十三世紀時,商朝的箕子便將商文化傳入韓國,此後也不斷有所往來。到了西元六六0年,韓國南方的新羅統一全國,由於當時的執政者和中國的關係密切。一切文化和禮教皆仿效唐朝規制,所以韓國的傳統服裝便大致承襲了唐裝的樣式,朝鮮族既然是從韓國本土遷徙而來,自然也傳承了這些特點。
侗族 秦漢時期,在今廣東、廣西一帶聚居許多部落,統稱為「駱越」(百越的一支)。魏晉以後,這些部落泛稱為「僚」,明代鄺露所著的《赤雅》中記載侗族是僚的一部分。關於侗族名稱的由來,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洞人」、「洞蠻」和「洞苗」的記載。隋唐文獻中多稱湘、黔、桂邊境羈糜州所屬地區為「」或「溪洞;宋代「峒」或「洞」成為羈糜州轄屬的行政單位,經常「州峒」並稱。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回」一詞最早出現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是指唐代以後遷居新疆南部和蔥嶺以西的回紇或回鶻人。但根據考證,回紇或回鶻應是現在維吾爾族的始祖。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是一支古老民族,遠在西元前三世紀,他們的祖先丁零人,游牧在漠北的貝加爾湖地區。後稱鐵勒、敕勒;並因所使用的車輪高大,魏晉時稱高車。九世紀中葉。由於黠戛斯入侵,該族始南遷到西域一帶,並和當地的各民族相融合,形成今日的維吾爾族。維吾爾的意思是「團結」。
哈薩克族

白族 西元八世紀時,南詔國興起於大理;西元九三七年以後,南詔被白族段恩平取而代之,建立大理國。大理國和宋朝以臣屬關係相處,雙方不斷進行互市和經濟文化交流。大理國向宋輸出戰馬、手工藝品和貴重藥材;宋向大理傳播漢文典籍和工藝技術。西元一二五三年,元征大理,在大理地區置大理路和鶴慶路,明朝實行「改土歸流」,設府來治理大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