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和合之途
作者:白润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网  点击数2757  更新时间:2006-12-9 21:11:4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冲突
以求和平的出路
 
白润生
 
对话是不同文明避免
 
 
     “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早在我国春秋时期, “和合”概念就已出现,《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入华以来,都受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在传播的过程和相遇中从未发生激烈的冲突。我们更希望中国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对话能为国际宗教间的对话提供一种成功的经验。正如孔汉思所预言的那样,如果在中国的宗教共同体之间,有更大范围的对话——全球责任的对话,那么在各个国家之间将会有更大的和平。
 
      在这样一个宗教多样、文明多元并存的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不同宗教和文明如何和睦相待、和谐共处,这是人类所面临的亟待思考和要加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际社会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愿望与呼声日益强烈。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伊朗前总统哈塔米曾在1998年53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文明对话”的倡议,该倡议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普遍赞同,此届联大通过决议确定2001年为“联合国不同文明间对话年” ,吁请各国政府、有关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通过举办报告会、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参与和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承认和了解他种文化与文明,消弭冲突,增进合作,为人类更好地相互理解开辟道路,促进全球和平。
 
      由于宗教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为人类大家庭培育一种和平文化的关键,宗教之间的对话是文明对话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阿拉伯联盟秘书长穆萨曾在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说,“各种不同宗教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是如此之少。今天我们已站在一个历史的交叉点上:要么试图建设一座相互理解的坚固桥梁,共图合作发展;要么就沉入一个无尽冲突的深渊,给人类造成不堪设想的灾难”。当今著名的天主教神学家、社会活动家孔汉思长期致力于国际范围的各宗教对话,他深刻地指出,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宗教和平的出路在于相互的了解与对话。
 
      尽管冲突、对抗依然存在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对话却是不同文明避免冲突,以求和平的唯一选项和出路。我们相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主张公正与和平,但实际上的争执和互不相容在当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十分显著,某些宗教教义被曲解,一些血腥的历史记忆被不断强化,成为谋求霸权的政治狂人与宗教极端主义者仇恨和对抗的根据。为此,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对话有助于增进了解、缓和矛盾,是为寻求解决因宗教观点差异而产生冲突的一种途径。
 
 
 
寻求共同之处
一道承担人类社会的责任
 
 
 
      当今世界,战争频仍、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加剧、道德伦理缺失、毒品泛滥、艾滋病蔓延、色情文化传播等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不时地在拷问着我们的良知和责任。依据教义担负着人类福祉责任和使命的宗教以及宗教界人士,在坚持本教信仰原则的同时,通过对话,淡化彼此的差异,寻求共同之处,在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保护地球环境,净化社会道德风气等领域共同呼吁、开展合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世界各宗教对亿万民众的行为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各宗教对世界战争和生态体系负有责任。各种宗教信念的力量,应该用来克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的种种难题。但是,只有当各宗教停止在争执中彼此消耗,停止挑动冲突和散布狂热,并且思考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的时候,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做到这一点,各宗教力量就会有益于全人类。”
 
      全球伦理之所以能够得以制定,正是看到宗教都倡导仁爱慈悯这一共同点,伊斯兰教的普慈与基督教的博爱彰显了两教在伦理层面的共通性。伊斯兰教认为人类本出一脉、同宗同源,统属安拉的造物,都是阿丹的子孙。人类虽然因繁衍而分化为不同的种族、民族,并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文化和社会,但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和世界上,理应互为关爱、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古兰经》里“艾尔·热合玛尼”是安拉九十九个尊名和德性之一,其意是“普慈的”,也即在今世对于一切生命,无论人或物,也无论其信仰与否,大到星辰河流山岳,小至草芥昆虫微生物,安拉都以其“普慈”之德性给予关爱。
 
      安拉“普慈”的尊名与德性彰显于《古兰经》和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之中。奉普慈特慈的安拉之名,这句经文冠于《古兰经》全经114章中的113章之首,唯有一句出现在章节中。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凡饮食起居、公文书信、致辞发言等无不以念此节经文而启始,成为必要遵行的“圣行”。常诵安拉的这一尊名,其意不只是赞美、颂扬安拉“普慈”的德性,也是启迪和要求穆斯林在现实生活中效法和践行安拉的这一德性,对人类同伴以关爱,对其他的造物以珍惜,体现穆斯林敬主爱人惜物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在基督教中也看到,耶稣倡导的基督徒的道德品性中,他强调博爱,爱上帝,爱邻人,爱敌人,爱上帝创造的一切。上帝是全能的,至善至美的,他自己什么都不需要,不需要为自己创造世界和人类,这种创造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上帝无私的爱。在基督教《圣经》中有许多关于爱的教导,“你们不厌在一切行为上仁爱待人,预备行各样的善事。”,“照料一切弱者,不可怠慢寡妇孤儿或穷人,凡在上帝和世人眼前认为善的,都要准备去做。”,“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之人。”里德在《基督的人生观》里写到,在基督心目中,爱意味着关心他人,意味着把他人当人来尊重,而不是把人当做物来看待。
 
 
 
正确全面的诠释经典
彰显普慈与博爱的精神
 
 
 
      近现代以来,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出现了以回归宗教传统为特征的基要主义或原教旨主义及其组织,在伊斯兰教中的一些组织具有强烈的宗教热情,一方面以改革社会现况自居,反对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腐化与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不惜采取武力激进手段,以“吉哈德”(西方多误称为圣战)为号召,进而演变成为攻击平民的宗教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在基督教中也出现一些派别信奉和崇尚善恶两元、善恶大决战的战争末世论,这些保守的神学观点和极端教义成为了宗教极端组织的行动和某些西方国家新保守主义者制定霸权政策的依据,是引发当前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冲突扩大的重要因素,结果导致世界各地冲突不断发生,形成当前国际政治关注的焦点,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一股力量。
 
      因此,我们也应全面正确地诠释经典教义,回应一些教派的保守和极端的神学思想及教义观点,以消除他们的影响。“所有宗教都必须努力抑制那些仇恨和敌对情绪,以免它失去控制。在这方面,一切宗教的一切领袖人物都有一项共同的任务,都有一种共同的责任”。
 
      近年来,中国伊斯兰教界和基督教界相继开展了解经和神学思想建设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大阿訇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宗教团体领导人研讨会上说,解经工作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发掘整理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以两世吉庆的思想激励人,以宽容友爱的精神引导人,以劝善戒恶的道德塑造人。在解经工作的成果——《新编卧尔兹演讲集》中伊斯兰教的上述优良传统得到了系统的、符合时代精神的阐释。
 
      特别是针对历史以来外界对伊斯兰教“吉哈德”的误解,穆斯林学者们也作出了正确的解释。《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教义中并无圣战一词,这是一些东方学者套用了中世纪西方的圣战概念。“吉哈德”系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奋斗、努力”,其含义是个人灵魂的净化,与个人的私欲和陋习作斗争,抵御和反抗侵略,维护信仰的纯洁,抵制异端邪教。
 
      基督教的《圣经》同样也传递着公义、和平与宽容的讯息,“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我们要和睦、和平。不要毁谤,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大显温柔”。“要彼此和睦。如此,仁爱和平的神,必常与你们同在。”“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牧师曾撰文指出,在上帝论方面,认识怎样一位上帝是关键。丁光训主教提出“上帝的最高属性是爱”,引起了对上帝属性的研究。从传统基督教的重点、当前社会对爱的呼唤,以及教会中爱的实践等方面来看,“上帝就是爱”是极其需要发扬的教义。在基督论、救赎论方面,丁光训主教所强调的“宇宙的基督”,认为上帝的关爱普及整个人类。必须注重基督教伦理学,处理好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及时回应社会发展对传统基督教道德规范的冲击。末世论究竟是强调世界的毁灭还是更新,在许多教会内已经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在上个世纪末流行着的观点,认为物质建设发展,或者世界上发生战争、饥荒、地震都意味着世界末日将临,已经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亟须有新的认识。圣经观的研究是进行神学思想建设的根本。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最高权威,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圣经观,不从“渐进启示”的观点来看待圣经,断章取义会引起神学上的误区。必须树立对圣经全面地、发展地、凭精意来了解的观点。
 
      让我们以普慈和博爱的对话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以宽容与和平的精神取代霸权与暴力的对抗,共同祈求社会和睦、世界和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