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今日头条】习近平论传统文化(1)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网摘  点击数17423  更新时间:2018-7-19 6:35:3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角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现将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言论汇集并陆续在平台发出,以飨读者。

自古以来,为官之道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战国时的荀况说,执政者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力,但仅凭权力并不能使天下自行安定,“安之者必将有道也”。
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一场最起码应留个清名。当官做领导,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因此在钱财、名利问题上犯错误的可能性总会比一般人大。如果平时不刻意“慎独”,不注意防范“找上门来”的错误,老怀着侥幸心理去为不可为之事,非栽跟斗不可。当领导要以德服人。道德榜样的影响力不能忽视,现代领导人应该更懂得这个道理。如果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上不成为榜样,就无法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成信。
北宋包拯认为:“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事事好人主义。好人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没有为官之义。

——《为官之道》
参见《领导科学》1990年第9期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角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现将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言论汇集并陆续在平台发出,以飨读者。
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
 
                               ——2004年1月5日《心无百姓莫为“官”》
                  参见《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26页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角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现将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言论汇集并陆续在平台发出,以飨读者。

杭州西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西湖文化在杭州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在西湖四周,留下了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的深刻印记,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佳话诗篇,留下了不少民族英雄的悲歌壮举,留下了许多体现杭州先民勤劳智慧的园、亭、寺、塔。可以说,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
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杭州在去年南线景区改造和今年新湖滨景区、杨公堤景区建设中,挖掘和恢复了不少历史文化景观,进一步丰富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在今后的开发和建设中,还要始终坚持这一点。现在有的地方搞旧城拆迁改造,把一些文物古迹搞得荡然无存,这是非常可惜的。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应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2003年9月29日《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
参见《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19页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让我们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