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满族婚礼习俗的传说 | |
作者:admin(摘…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网 点击数2536 更新时间:2006-12-7 22:28:0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我国有少数民族五十六个,各个民族均有自己的婚礼习俗。尤其一些少数民族的婚俗,各具特色,可称之为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经考证,过去的满族不仅在生活习惯、文化娱乐、语言文字等方面有其特点,而且在婚姻制度上也与其他兄弟民族大为不同。三百多年来,尽管满族入关后分居祖国各地,其婚姻习俗受当地民族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有些奇特的婚俗仍沿袭至今。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满族长者们所述,过去的满族人家,当儿女长大成人后,议婚均由两姓阿玛(满语爸爸)、讷讷(满语妈妈)先往窥看人家及子女,名曰“看门”。两家老人如同意结为亲家,即同跪,捧酒互递曰“换盅”。定议后只以簪珥作定礼,名曰“放定”。再由婚家择吉,以布、帛、簪、环、酒等送至女家,曰“下大茶”。正式婚礼活动举行三天。头一天称“柜箱日”,也叫“过柜箱”。清晨,女方送亲的喜车载着新妇和嫁妆前往夫家。途中遇到夫方迎亲喜车时,将嫁妆搬到夫方车上,并由夫方一人将妇方驾车马鞭接过,赶至夫家,俗称“接鞭”。车行到离夫家不远处,便有一处预先借好的房子,供新妇陪亲暂住一宿,俗称“打下墅”。夫方迎亲车将新妇嫁妆拉回,陈列在夫家门外桌子上,将新妇绣好的枕头顶用红绳连起,挂在新房,以显示新妇家阔绰,俗称“亮嫁妆”。第二天为婚礼正日,双方迎送亲车午夜相向出发,新妇由胞兄或族兄同车护送,两车相遇时,新妇哥哥将妹妹抱至迎亲车上,俗称“插车”。当来到夫家大门外,夫家马上关好大门,无论暴风雪、下雨天,不管天冷天热,新妇均坐车里等候,称为“憋性子”。待大门打开后,新妇在女陪亲人搀扶下,前后胸背铜镜,怀抱锡壶,脚踏马兀子(满族称方凳为马兀子)慢慢下车,至香案前(拜天地桌)。桌上放有弓、箭、乌叉肉(猪尾巴骨肉)和三盅酒,以示满族祖先能武善猎。新夫新妇双双跪地向北而拜,曰“拜北斗”,也称“拜天地”。这时执祭人(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单腿跪于桌前,用满语高唱喜歌“阿什兀密”(合婚之意)。歌词大意是:“选择吉日良辰,迎来新娘庆贺新婚,宰杀肥猪,摆下宴席,供奉在天诸神,请在天诸神保佑,夫妻幸福共长存。六十岁无疾,七十岁才见衰老,八十岁子孙繁衍,九十岁须发斑白,百岁而无灾。子孙尽孝道,兄弟施仁德,父宽宏,子善良,日后高升,夫妻二人共享富贵一生”。递与锡壶两樽,盛米令新妇抱着,俗称“抱宝瓶”。又与栗子木一束,意取生子也。也有在院内搭设帐房,新妇入帐房前由新夫用秤杆挑下盖头红,名曰“挑盖头”,新妇进帐房坐至午刻,曰“坐福”。在院内设桌供奉祭肉等品,新夫焚香,取祭肉三片掷之空中,待撤馔,新夫新妇方可合卺。第三天,新夫新妇早起,祭拜先祖后,双手捧着镶好枕头顶的长方形枕头,依次拜见长者、亲友、族中长者,俗称“认大小”。 今天,随着时代变迁和受兄弟民族影响,尤其受汉族的影响,满族青年是自由恋爱而结合,婚俗发生了很大变化。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